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靠什么“踩住”城建浪费的“刹车”
时间:2012-09-27 10:38:30  来源:新华网  作者:禾刀 

    深圳5000万元打造豪华天桥、山西耗资6000万元建孙大圣故里、河南驻马店两亿元建梁祝故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建设浪费的现象。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91.3%的受访者直言自己所在城市建设浪费现象较多,81.0%的人认为,城市建设浪费的主要表现为大搞形象工程。

    九成以上的受访者直言城市建设浪费现象较多,足以表明一些城市的建设并未充分尊重民意。令人费解的是,一边是公众对浪费现象的愤懑不已,一边却是浪费现象屡禁不止。毫无疑问,公众对城市建设浪费现象的不满,是对短命工程、返工返建的“拉链工程”、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的情绪渲泄。

    如果考虑到地方政府高达数万亿元的地方债务,地方财政也许确实捉襟见肘。问题是,面对如此情形,原本应该开源节流的地方政府,为何还要打肿脸充胖子,把极其宝贵的资源,投向到那些不足以产生对等社会效益的项目上去呢?进一步说,这么多公共项目的资金评估方案又是怎样顺利通过评审,成功拿到批复的呢?

    加强财政资金投向和使用监管,这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所系。但也应当看到,监管越往上集中,越难以对数量众多的具体项目进行充分而又准确地掌握。对于个别地方干部而言,寻找项目和制造大项目已经成为修饰政绩的“宝贵”资源。表面看,招商引资有助于拉升地方经济,但此项工作不可能一招就灵。

    对于一些干部而言,任期决定着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念,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益。相较之下,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往往被忽视。尽管许多项目有必要公开听取民意,但相应的机制并没有及时发挥作用,很多项目还是主要领导干部一个人说了算,更遑论科学评估和有效监管了。

    遏制建设浪费现象需要在干部政绩考核上做文章。既然政绩可以驱使地方干部膜拜大工程、大项目,那么,也完全可以从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入手,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把钱花到“刀刃上”。这个政绩评价体系的完善,就是要大幅提升群众意见评价的分量,使地方干部的决策更加尊重民意,更加易于被群众所监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