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床单”,本是个寻常物品,却在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中,引发普遍共鸣和吐槽。它看似离奇,实则不难想见:民众的怀旧情结,一旦被某件事或物击中,便会像决堤的洪水,一发难收。
“国民床单”,在“我家也有”的一片感慨中,拉开了一段全面怀旧的帷幕。但它又不仅仅是怀旧,它更是对现实的一种纵向观照。
一方面,“国民床单”,是“当时的流行款”,它是物质匮乏时期大众的共同消费体验:在上世纪80年代,民光被单厂制造的纱线床单曾经“一单难求”,求购的人流始终在厂房外排成长龙。而如今,这种“共同记忆”已被多元的消费文化溶解。市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消费选项,在商场里、摊铺上,公众能找到各式各样的床单,“新潮”、“档次”也成了公众的消费趋向。同一种床单“独领风骚”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需要强调的是,“国民床单”的走红,寄寓的并不是人们对“低消费层次”生活状态的向往,而是对有热度的生活的期许。
在“国民床单”上,流淌着一种朴素的温情。就像网友在转发微博时的感慨“这才是家的感觉啊”,正是被万千往事击中心中的情愫流露。而“用了30年都没坏”的表达,恰是对时下“劣质制造”的反讽。有人在感叹1982年的床单比自己还大,有人在追思结婚时的床单嫁妆,历经岁月磨洗,国民们转发的不是床单,而是回忆。
今昔对照,让人感慨万千。“国民床单”上,流动着乡愁和怀旧,也寄寓了太多的现实感怀。那曾经物质贫乏的年代,却因共同的床单花纹而引发公众幽思,这原本不幸中的万幸,未尝不是历史给我们开的一个灰色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