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湖畔,芦苇荡漾、荷花飘香、鸥鸟翔集;产业区内,机声隆隆,人流如织,建设正酣;新老城区里,道路、景观工程和众多服务业项目、民生项目争分夺秒、加紧推进……若非亲眼所见,谁能想象,这就是曾经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基础薄弱、区域经济羸弱的“三弱”康平!
10年前,康平人过的是“一天能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日子,风吹云走,降水稀少;如今,128公里长、5公里宽的辽宁、内蒙古边界阻沙带全面拉开,辽宁最大平原淡水湖卧龙湖水量丰沛,沙阻城外,风成了康平发展的新生资源,2011年康平平均降水量是2001年的2倍多。
10年前,康平的第二产业几乎为“0”、三产发展处于“原始”状态,低水平的纯农业属性让康平发展步履维艰;如今,区域四大产业突飞猛进,塑编产业全国领先,东北第一。塑编产品产量占全省75%,康平荣膺“中国塑编示范城”桂冠,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填补产业空白、抢占行业高点,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即将建成。
10年前,康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391元,平均到每月仅有115.91元;而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将突破万元计数,不仅成为康平发展史上值得一书的“里程碑”式事件,更为所有康平人创造了真正握在手里的实惠。
走进今日康平,目光所及皆是建设场景的壮美、自然生态的秀美、百姓民生的和美。“三弱”向“三美”演替过程中,凸显出的是康平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路径,坚守“生态立县”第一战略,以“生态、富庶、创新、幸福”四大工程为“骨架”,一个富庶、和谐、秀美康平正稳步建成。
“生态立县”绝不动摇
——将生态劣势变优势、优势变资本,推动康平科学发展
先看这样一组数字:2011年,康平县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43亿元,是2001年的26.9倍;全县粮食产量超过12亿斤,在耕地逐渐减少的前提下粮食产量与2001年相比翻了两番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251元,是2001年的6.6倍。
同样是一个康平,为什么以前项目不爱来、粮食减产、地区经济停滞不前、百姓生活难以改善?曾经,风沙是康平发展的最大阻力,一年两三次沙尘暴不仅动摇了康平人的发展斗志和信念,更颓靡了康平人的士气和精神。
而转变往往就发生在一念之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给予人们路径上的指引——何不阻沙、用风,让沙停于城外,让风为我所用?一转念,一转变,康平面前的发展之路忽然就豁然开朗了。
县委书记王一兵这样理解自己肩上的使命,坚持“生态立县”是康平的根本出路,也是康平的核心任务。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描绘了未来5年辽宁的美好蓝图,同时对康平县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实施‘生态立县’作为第一战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资本’,推动康平科学发展。 ”
可利用的生态优势在哪里?康平全县有林面积达143万亩,拥有我省最大的平原淡水湖——卧龙湖,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北部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
卧龙湖是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典型内陆型天然湿地。占地112平方公里的这片水域,总库容近1亿立方米,是杭州西湖的12倍大。作为省级湿地类自然保护区,卧龙湖中鱼虾肥美,菱藕飘香,栖息着野鸭、大雁、灰鹤、丹顶鹤、天鹅、鱼鹰等142种珍稀野生鸟类,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5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8种,全世界的15种鹤中有6种在此迁徙。同时,卧龙湖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鸟类重要的迁徙通道,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鸟类在此停歇、繁殖。
“生态立县”,首先要做好卧龙湖生态保护这篇事关康平前途命运的大文章。康平县以卧龙湖周边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龙头,全面实施“碧水工程”,以“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建设”并重为原则,以建设康平绿色生态水系、区域河流水质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废水的排放,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
牢牢把握卧龙湖生态区保护与建设列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这一历史机遇,今年,康平筹资9.4亿元,成功启动了卧龙湖生态区16个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工程,以空前的力度加快生态环境改善,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康平县还全力推进辽宁、内蒙古边界阻沙带、青山工程建设,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春季造林27.13万亩;辽河、东西马莲河等重点河流整治成效显著,辽河康平段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恢复。
今年8月,国家环保部对康平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进行实地考核验收。专家一致认为康平县的22项指标和5项基本条件均已达标,有些指标高水平完成,批准其为“国家生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