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法国巴黎的两次脱胎换骨
时间:2012-08-21 13:25:42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刘世能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名城,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改造。其中始于19 世纪中叶的第一次改造由奥斯曼主持,这次改造以大规模的规划极大地改变了巴黎的风貌,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基本奠定了巴黎今天的城市格局,但是对巴黎古老的历史建筑和城市风貌造成了严重破坏;第二次改造始于20 世纪60 年代,这次改造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城市风貌的保护,通过建设新城区,减缓老城区的压力,使旧城的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延续。这两次改造对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巴黎风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案例回顾了巴黎走过的旧城改造之路,包括曾经走过的弯路、回归文化自信后的成就、旧城改造中的色彩策略以及改造中留下的历史遗憾等。

奥斯曼主持的巴黎改造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和法兰西文化的象征,坐落在巴黎盆地中央的塞纳河畔,拥有15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元508 年建都)。巴黎整个城市建筑布局与建设气势恢弘,色彩和线条优美和谐。巴黎曾被拿破仑夸赞“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而在19 世纪以前,巴黎在建设发展思路上还在因为严重分歧而争论不休。

    在拿破仑帝政时代(1804 ~ 1815 年),拿破仑欲把巴黎建成他和他的法兰西军队的功德碑。他认为一切妨碍实施“宏伟构想”的旧建筑都应该推倒,提出了拓宽马路建设林荫大道的创造性设想,还要修建大广场和大纪念碑,而对城市卫生和安全之类的设施基本不感兴趣。他说巴黎“不仅过去是最美的城市,现在也是,而且将来还要是最美的城市”!其核心就是“美”,并且是以“大”为主要审美取向的美。由于政治上的失败过早来临,他的设想没有来得及在他有生之年完全实现,而只建起了大、小凯旋门等少数建筑,但他的这些夸张和大胆的设想成为下一任改造者的重要设计基础。

    拿破仑三世时期的1852 年,一位叫做乔治·欧仁·奥斯曼的男爵调任巴黎所在的塞纳行政区任行政长官。从这年开始至1870 年的18 年任期内,奥斯曼启用了著名的城市建筑师欧仁·贝尔格朗德等一批建筑师、规划专家和水利专家,对巴黎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规划和改造。奥斯曼制定的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拆除大量的旧建筑,切蛋糕似的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并在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奥斯曼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和形式,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有意识地营造城市景观。这次规划在水利专家的主持下,创立了巴黎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这个系统工程至今被公认为最完美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工程。其中部分下水道系统后来被规划为博物馆,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这次城市规划十分重视公共绿地建设,新规划建设了数个大型公园,使之成为“城市之肺”,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规划还设计了大量街道家具,其中许多经典之作已经成为巴黎的象征。改造完成以后,巴黎形成了单中心、放射状交通网、主轴线与塞纳河平行的格局。

    奥斯曼生活的时代其实是一个新右翼保守势力强盛的时代。法国大作家雨果在1832 年写成的《向拆房者宣战》就表达了对与破坏历史遗产无异的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建设的愤怒。奥斯曼的规划在包括保守势力在内的很多人看来,都是对许多古建筑毁灭性的破坏,因此这次规划从一开始就面临种种质疑和重重阻碍,这也是他的规划直到现在都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他运用自己的职权实现了自己的设想,运用传统的巴洛克城市规划模式(整齐、对称和轴心崇拜),“超前”地实现了现代城市规划。这是对巴黎城市格局影响最大的一次规划,从此巴黎脱胎换骨,从一个中世纪风貌的城镇,演变为一个现代都市。这次规划基本奠定了现代巴黎的城市格局,也是20 世纪60 年代巴黎旧城改造的现实基础。

    在奥斯曼之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巴黎仍保持着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但是到20 世纪前半期,老城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这个时期巴黎遇到的最大问题,和今天北京、上海等中国城市所遇到的一样,即如何承受人口激增的压力。任何优雅的城市空间与高密度人口都是不兼容的,即使曾经属于“高尚”住宅区的地方,也往往会因为人口的激增而衰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不断扩展,许多平庸、简陋的住宅楼一直在没有任何规划约束的状态下在这座“最美的城市”里蔓延。历史上巴黎塞纳河右岸的玛海地区,曾是个富人居住的高级府邸区,但随着人口的涌入,基础设施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又不能适时更新,很快那里就衰落了。旧日的高尚院落,演变成了大杂院、贫民窟,到20 世纪的1970 年,那里竟充斥着约7000 家杂乱的小店铺,还有约30%的居所没有自来水,10%的居民家庭不通电,60%的家庭没有独立的厕所。被拿破仑称为“最美的城市”的巴黎,其“美貌”已经被日渐销蚀。

    关于巴黎城市风貌如何定位的问题,巴黎人仍在争论:是保护传统的城市风貌,还是推倒重来?他们难以决断。在犹疑中,自1859 年至1931 年的70 多年间,巴黎就没有完整的、精心规划的大规模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实施。为了应对这一难堪的局面,巴黎市开始作出努力。在1932 年至1935 年间,第一个大巴黎区整顿规划出台,规划提出要修建232 公里的城市环路,整个巴黎地区要分成几个区域实施建设,特别是突出了保持城市特色区域这个核心问题。这个规划对于缓解巴黎市中心的压力,进而给整个城市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后来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个规划没能完好地实施,巴黎失去了一次旧城改造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巴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众多的巴黎市民甚至失去了最起码的住所。战后的巴黎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为失去住所的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房屋。在短短十年间,巴黎在近郊区建造了占地一万公顷的住宅区,几乎和市区面积相等。因为建造仓促,所以设备简陋,居住条件较差。直到1958 年以后,这样的建造还在延续,而且速度和规模都更快更大,以便尽可能多地容纳住户,它们消耗了近郊区宝贵的土地资源,砍伐了大量的树木。新公寓的设施条件较差,改建的余地也很小。随着这样的建筑越来越多,巴黎发展的障碍也越来越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下定决心,在1961 年和1968 年,分别针对大巴黎地区开始了两轮较大规模的规划改造。此后,又不断出台措施进行完善,直到今天。

    目前的法国实行大区、省、区、乡、镇五级行政管理体制。巴黎大区是全国22 个大区之一,巴黎市在1982 年以前是巴黎大区的一个市镇,面积105 平方公里,人口230 万。1982 年法律规定,巴黎既是市镇又是省的地位,并且与巴黎大区相互独立。目前说的巴黎,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经趋于“大巴黎区”的概念,大体上是巴黎大区所辖范围,面积1200 多平方公里,人口1100 万。

1961年以来的巴黎旧城改造

主要措施

    厚重的历史给巴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使巴黎城市规模迅速膨胀,现代产业的飞速发展亟须新的发展空间,而旧城区的单中心格局和老化的城市功能使得巴黎难堪重任。更重要的是,大战破坏等历史因素造成的城市不健康发展趋势还在继续。

    1961 年和1968 年,巴黎规划部门在结合历史所有城市计划优点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大巴黎区规划的两次调整。按照巴黎发展成有1400 万人口、500 万辆私家小轿车的城市规模,制订完善的规划。

    (1)成立专门领导机构。1961 年,巴黎市政府成立了“地区规划整顿委员会”,统一领导巴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同时,在巴黎大区设置了“巴黎大区城市规划与开发研究所”,为巴黎大区的建设提出规划和方案。1963年出台了《巴黎大区规划指导方案》。

    (2)在旧城执行稳定的行政区划范围。随着巴黎市的扩大,巴黎与巴黎大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1990 年,巴黎大区和巴黎市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共同编写了《巴黎大区和巴黎市的白皮书》,1994 年巴黎大区出台了《巴黎大区总体规划》,1996 年出台了《巴黎大区可持续发展计划》,1999 年又制定了《2000 ~ 2006 年国家——大区计划议定书和大区规划》,这些规划和计划的宗旨都在于强调巴黎市和巴黎大区的建设和整治,保持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均衡发展。

    尽管围绕巴黎的发展,巴黎大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扩张,但是,作为省和市镇的巴黎,其行政区划则一直明确和固定。特别是在1975 年,巴黎获得了自治地位,1982 年法律规定巴黎既是市镇,又是省的地位。因此,在行政隶属上,巴黎市和巴黎大区是相互独立的。这些举措的宗旨,一方面在于突出巴黎作为市镇的悠久文化内涵和超强国际竞争能力,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将工业和拥挤的人口向周边省疏散,而在巴黎市,则集中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金融、科技等产业;另一方面在于有效协调各方行动,尤其是交通、居民点、工业区等的布局。通过扩大巴黎大区的行政范围,并通过一级行政力量制定和实施规划,在巴黎大区修建了联系巴黎城区与卫星城的配套工程、高等级公路、高速地铁等,从而实现巴黎市与巴黎大区的协调发展。

    (3)减轻旧城区负荷。这个规划特别注重对城市内涵的改变,规定不再增加居住密度,工业、金融业等都将按照计划迁出中心区,在大巴黎地区沿着塞纳河向下游地区发展,形成带状城市。规划打破了单一中心模式,建设了以拉德方斯区为代表的卫星城市中心,有效地吸引了大量的工业、金融业和人口迁出中心区。后来这一规划执行得比较坚决。比如在玛海区,就按新规划降低了人口密度,迁出了约2 万人口,20 多栋旧日府邸改造成了艺术和民俗博物馆,一些有特色的小店铺保留了下来,破旧的面目一扫而光,成了吸引游人的良好去处。为了保护好位于西郊的布劳涅森林公园,巴黎市政府干脆封闭了曾经穿行其间的数条公路,恢复了宁静的森林环境。他们认识到,在城市周边,确保一些“非城市化”的地段,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是非常明显的。依照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经平均只有35 平方米的民宅,在新的规划实施后达到了约100 平方米,实现了规划提出的“更加富有人性”、“安逸与雅致”的人性化人居目标。而其中最关键点,是如何尊重记载着法兰西文化的城市风貌。

    (4)努力实现新旧建筑的协调。在旧城区是否建设新建筑,虽然一直在争论,但是实践中达成了这样一种妥协:允许建设新建筑但要尊重老建筑,尽量保持与老建筑风格上的协调。巴黎的早期风貌以不太高的楼房为特色,整个城市的楼房大都在6 ~ 8 层,鲜见高大突出的建筑物。战后,主张建高楼的和反对建高楼的都在努力宣称自己如何正确。建高楼派以蓬皮杜总统为代表。他对法国《世界报》说:“我不是一个高层建筑迷。我觉得在一个小村庄或小城镇里建造高层建筑,甚至建造中等高度的楼房都是不合理的。然而,事实上是大都市的现代化导致了高层建筑。”他还针对反对派说道:“据我看来,在法国,特别是在巴黎,反对高层建筑完全是一种落后的偏见。高层建筑的效果如何,这要看它的具体情况而言。也就是说取决于它的位置,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它的比例尺度,它的建筑形体以及它的外表装修。”他还特别强调指出这是“一个比例问题而不是一个原则问题”。蓬皮杜是以倡导新建筑而闻名的总统,对高层建筑的理解也有他的独到之处,在他那个时期,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是突出的代表作。它是从来自71 个国家的681 个方案中选出的,其外形十分奇特,所有的建筑结构管道均暴露在外,看上去就像把“一座化工厂搬到了市中心”。尽管如此,这样的超级新潮建筑由于是建在老城区里,所以依然严格遵循了旧城的高度和体量限制,从总体规格上并不过分强调自己,取得了与周围环境格局的协调。

    (5)在旧城外提供发展新建筑的足够空间。摩天楼是新建筑的追求,在这一点上,很长时间争论不休。后来一座突兀于旧城古老建筑群中的缅因?蒙巴拿斯大楼的建成,打破了争论的平衡。人们发现,这座高达数十层的大厦,与周边的环境怎么也协调不起来,色彩、相貌、高度都完全不是一回事。人们又心疼起老城了,所以才决定在老城区不再建高楼。对蒙巴拿斯大楼的批评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只要去巴黎,就会看到它还在一群和谐的老房子之间孤独地站立着。也就是在这以后,巴黎分区建设的原则被坚决地实施了,这才有了拉德方斯等新区。拉德方斯区位于从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一直到凯旋门这条轴线的西端,被称作“巴黎的曼哈顿”,那里集中了法国最大的20 个财团中的12 家总部,许多外国大公司总部也设在拉德方斯。拉德方斯的标志建筑是大拱门,它奇特的造型带领着众多新潮大厦,彻底改变了巴黎的天空。20 世纪20 年代,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设想沿这条“伟大轴线”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00 米,但现在的实施中早就超过了180 米,在更新的规划中,那里计划建造一座400 米高的摩天楼!这里成了现代巴黎的代表,充满生机与活力。而它的实施条件,正是因为它远离了传统风貌保护区,才可以放开手脚大胆设计。巴黎的新生,取决于拉德方斯等新区的发展程度,它们的新中心功能越是完善,它们自身的生命力就越强。新区发展程度越高,对传统城市风貌的保护就越是容易实施。

    (6)科学和艺术的色彩规划。20 世纪80 年代起巴黎市政府将色彩规划作为政府条例进行颁布。城市色彩管理制度中规定,各个临街店面只能在一层为其施展商家色彩魅力的区域,而一层以上建筑部位是不能任意设立广告或公司标牌等的。即使有,颜色也不能显眼。如此一来,在城市主体色调的背景下,城市色彩自然就会显得既统一和谐又丰富多彩。

    老城区的建筑主要是以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各个时期的老建筑为主,在色彩规划与建设上,基本上由奶酪色系和深灰色系组成,这成为巴黎旧城的标志色彩,让人们无论走到城区的哪个角落,只要看到这两个色系都会明确无误地知道自己是身处巴黎。简单明了、整齐划一的颜色,也使得巴黎在欧洲众多城市色彩规划当中显得出类拔萃,独树一帜。

    而新城拉德方斯色彩则多为明朗冷峻的色调,整个市区具有鲜明的工业时代的美学特征。在拉德方斯的色彩规划与建设中,色彩设计师和建筑师们更加注意了点缀色的巧妙应用,使得拉德方斯的色彩不但不显得单调呆板,反而呈现出一种在冷峻中见绚丽的特殊艺术效果。在巴黎城市规划与建设上,其主管部门是文化部而不是建筑部,从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法国政府对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的尊重。

改造的成就和经验

    (1)成功完成了由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格局改造。这次规划使巴黎既保持了中心区的繁荣和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又获得了安置人口和产业的空间。战后高收入阶层逐渐集中在城市西侧,形成新的高级住宅区,商务活动也随之向西移动。巴黎规划部门在1958 年对中心“西移”倾向加以确认,决定在城市轴线西端紧邻巴黎城的近郊区拉德方斯建设新的商务区。经过30 多年的开发建设,拉德方斯形成了一个风貌与旧城区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副中心。

    与此同时,在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巴黎迎来了人口增长高峰,这一时期巴黎地区先后进行了三次区域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都是降低市区人口密度,在郊区建设新城,收纳从市区疏散出去的人口。这个计划最终促使在巴黎城的外围地区,城市沿塞纳河、马恩河、卢瓦兹河河谷方向扩展,形成了五座新城。这些新城距离城市中心(巴黎圣母院)较近,平均距离为25 公里左右,有良好的公共换乘系统,集聚了各种产业(比如著名的迪斯尼乐园就位于新城之一的马恩拉瓦莱),注重与自然环境综合,绿化带环绕等。

    (2) 旧城改造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城市建设不能没有文化的自信。自信是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自信又是城市文化创新的起点。巴黎在旧城改造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充分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豪地坚持认为巴黎是最美的城市,珍惜巴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建筑精品,对老建筑总是精心地维护和利用,即使内部再现代化,至少也要保持外观的历史风貌;二是努力保持新建筑与旧城风貌的协调性,如果有了破坏历史风貌的建筑,社会就会及时地提出批评并进行反思;三是顽强地坚持并张扬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个性,如坚持不改造历史遗留下来的狭窄街道,而宁肯用单行道解决交通问题,享受并向游客宣扬巴黎的城市文化和独特生活方式;四是一向保持极为开放的精神状态,如博物馆大都设在精心维护的古建筑里面,并且开放程度惊人,大量的稀世珍宝几乎以零距离的方式向世界各国游客免费开放。

    (3)以攻为守,用充足的新空间释放旧城过重的城市负荷。巴黎建设拉德方斯等新区和卫星城,极大地满足了巴黎这个现代产业突飞猛进的城市发展欲望。如果固定旧城单中心格局,无论如何改造,新建筑都没有建设的空间,新生产力就没有增长的充足余地。城市发展的压力被抑制的结果,要么是生产力被扼杀,要么是旧城被完全摧毁。所以,堵不如疏,与其让新势力在旧城顶着高压畸形蔓延,不如给其空间使其充分发展。拉德方斯新城成为这次规划最大的成就之一,也从此向世界展示了千年巴黎的一个新面孔——时尚、现代的巴黎。而这一切,并没有像奥斯曼那样以摧毁过多的历史文物为代价。

主要问题与教训

    (1)拆旧建新式的改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奥斯曼的规划遗留下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了开辟道路,奥斯曼拆掉了巴黎1/3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10%的私人宅邸。为了修建一条贯通巴黎南北的大道,奥斯曼甚至拆掉了原来的巴黎市中心——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城岛。无数中世纪时期的巴黎建筑就此被夷平,代之以当时流行的石头大房,这些破坏当然是无法恢复的。

    (2)重视中心区建设,导致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不平衡始终是巴黎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历次改造和规划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情况日益恶化。在开辟新的交通网络和建设昂贵的新公寓楼群之后,由于大规模的搬迁,传统的社会网络遭到破坏。郊区建起了大批毫无味道的“睡觉城”,至今仍是被冷落的一部分。甚至这一做法还形成了巴黎旧城改造的一个恶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又兴建了大量这样的社区。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这次改造,限于资金和人力等客观因素,巴黎仍没有采取在新城范围内全面开发的建设方式,而是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新城中心,这就造成了新城和旧城、新城中心与新城周边之间发展十分不均衡。居住在新城周边和旧城的居民们感到,他们居住的地方似乎都被政府忽略了。

    (3)就业机会与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社会问题突出。巴黎市在两次改造中,过分强调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视了对城市整体社会环境和服务的改善,尤其是忽略了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和居住环境的改善,结果导致社会问题突出。以2005 年震动整个欧洲的巴黎骚乱为例,它发生在距离市中心不到1 小时车程的地区,这里主要聚居着非洲与阿拉伯人移民。他们大多就居住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高层住宅里。法国政府当年为缓和巴黎城区住房压力,大力推动房地产开发,在巴黎郊区和卫星城建设了大批高层房屋。这些匆忙建起的高层公寓楼群,虽然满足了居民的住房需求,改善了居住条件,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生活单调,吸引来的都是无法负担市区生活费用的贫穷居民和新移民。高人口密度、移民众多、高失业率,使这些地区逐渐成为贫困、犯罪、吸毒、被遗忘者与被损害者的代名词。美联社评论说:“那里的移民感觉正在被边缘化,被割裂于社会繁荣之外。”再加上经济增长乏力,右翼势力抬头,贫富阶层对立,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这场骚乱的发生。

    由此可见,旧城改造绝不只是建筑和规划的问题,而是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的系统工程。旧城改造是否成功,最终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城市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简评】

    特点:(1)成就突出,影响深远。(2)同北京一样,巴黎历史上的改造都备受争议,走了不少弯路。但惨痛的教训促使巴黎逐步走出了文化迷失的困境,终于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功。(3)巴黎建筑在材料选择方面多选择大理石材,坚固耐用,其旧城保护方案与本土建筑的特点较好地结合。(4)通过建设新城拉德方斯形成的新城和旧城并举的成就是世界历史名城保护的重大创举。

    缺陷:(1)先破坏后保护,许多已经无可挽回;(2)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