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8月7日表示,中国城市化存在不协调、质量不高的问题。扣除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
杨伟民称,1.6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
杨伟民曾任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他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国际研讨会上称,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大力提高城市化质量的阶段,城市化发展应打破行政区的界限,实行“上大压小”。
他解释,“上大”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打破行政区的界限,通过由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市场配置,集中力量建设一些百万量级的特大城市,使其与原来的特大城市形成空间形态紧密相连、城市功能互补的城市群。
“压小”并非消灭掉小城市,而是改变每个城市都在扩张的园区分散型城市化办法,压缩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制止目前“摊大饼”式的城市化。
除了不协调、质量不高的问题,杨伟民认为,中国城市化布局混乱,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及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在城市形态方面,多数城市以原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带来了交通拥挤、房价过高、污染加重这样一些所谓的“城市病”。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的提高主要靠农民工,2010年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人口对城市化的贡献率是87%。杨伟民认为,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必须统筹考虑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的形态和城市化的布局问题。
他指出,目前需要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城市,往往都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下降、“城市病”开始显现的城市,如果再围绕原有城市中心继续扩大面积,结果就是又一圈“摊大饼”。按行政区分解指标建设保障性住房,将外地人口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以后,也会加剧这一问题。
杨伟民建议,中国应该有顶层的考虑,效仿工业发展的“上大压小”,逐步走向紧凑、集约的城市化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公布,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1.3%。有学者提出,如果按照城镇非农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中国城市化率应略低于上述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