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日电(记者毛一竹 叶前 王攀)广州市番禺区碧桂园小区业主郭琳日前与她的邻居们一起,激动地站在广州市政府门前,要求与政府官员对话。
她说:明知污染大,还要建在这么多人聚集居住的地方,选址肯定不科学。为什么要焚烧,不能用其它更环保的办法?
广州市番禺区计划在区内大石街道原垃圾填埋场上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消息一传出,类似的抗议行动,类似的质疑,就不断发生。
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风波,把中国垃圾围城的困局再一次凸显出来。
无奈的政府 无辜的居民
一边是面对垃圾围城困局的广州市和番禺区政府。广州市政府坚持环保原则:谁排放谁治理,番禺居民产生的垃圾,只能在番禺区内处理。而人口急剧膨胀,在番禺区内要寻找一处偏僻之地实非易事。
番禺区市政园林局副局长叶文介绍,预计2010年番禺区将日产垃圾2200吨,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将无法应付。两年时间,对于规划、建设一座焚烧发电厂,实在不算长,难怪政府着急上火。
一边是对健康、对房价地价高度敏感的居民。
住在广州碧桂园小区的业主吕平(化名)说:当初在这里买房子就是看中空气比广州市区好。如果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就会产生致癌物质,也会引发周围楼价下跌。
没有谁敢公然出来说焚烧发电厂应该建在哪里。人们只是坚持反对建在自己家门口,或者提出搞垃圾分类处理,但没人能讲清分类之后怎样处理这个难题。因为,虽然目前未实行垃圾分类,但经过拾荒族一遍遍淘换,最终拉到垃圾场的,有用的东西并不多,分类处理究竟能不能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是垃圾量减少80%,还是个未知数。
为了取得居民理解,10月30日、11月23日,番禺区、广州市两级政府先后召开媒体通报会,反复表示:焚烧发电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垃圾处理技术手段;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达到欧洲标准,安全无害,不会制造一个新的污染项目;会江村选址符合国家规范。同时反复承诺:广州市政府将依法依规推进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环评不通过决不开工;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减少居民生活排放。
但是,政府的承诺、专家的论证,并未能消除居民的疑虑。一些居民始终坚持认为:垃圾焚烧发电=二噁英=癌症。同样,正在开展的环评也受到质疑,不少居民认为:政府请的专家替政府说话,环评不可信。更有媒体意味深长地长篇报道垃圾焚烧发电是暴利行业,暗示搞焚烧发电厂是为少数利益集团谋利。
目前,政府、专家与居民,谁也未能说服谁。
二十年前的孩子论,如何面对今日的垃圾围城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责任划分问题,广东各地政府流传一句名言:谁家的孩子谁家抱。在垃圾处理方面,广州市政府相应政策就是除中心城区外,各区的垃圾,必须在各区内处理。
当年,所有的城市行政区内都配套着郊区,城区、郊区功能清晰:中心城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郊区作为后勤保障和工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矿企业,供应农副产品,还有殡葬、垃圾处理等厌恶行业。区政府或许还能把自己的孩子抱好。
但是,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快得你无法想象。2000年番禺撤市设区。中心城区人口往外撤,加上新增外来人口,只用了短短几年,这个面积并不大的区内的常住人口总数就已经急剧膨胀至250万人,人口密度直逼老城中心。大型居住小区、商业区、游乐设施栉次鳞比。
发生争议的大石,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各类人等,还称之为大石镇,实际上,它正式的名称叫大石街道--镇是农村,街道就是城市。
不但番禺,整个珠三角,城市已经连成一片,中间想要找一块荒僻的中间地带,实非易事。已经完全城市化了的番禺,要抱走垃圾这个坏孩子,真的不容易。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原本安顿着工业、农业、垃圾的郊区,大片土地被出让用于建设,严格来说,现在广州不是垃圾围城,而是城围垃圾。想找一大片周围3公里没有居民区的土地,难!
与此同时,垃圾处理的压力却始终盘旋在城市上空无法散去。原本只居住着300多万人口的广州,如今已经容纳了1000多万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断涌入,必然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土地生产、居住,也需要更多的土地来排泄。
在23日的与居民的座谈会上,尽管面临居民的巨大压力,广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孙金龙还是吐露实情:城市不能光'吃'不'拉',广州的垃圾场不但要建,还要多建。
事实上,在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象广州这样的垃圾围城困局的出现并不是第一次,有人把层层填埋的垃圾称为潜藏在城市地下的巨型炸弹。今年3月,北京市政府公开表示,北京每年的垃圾可以形成一座占地36公顷、高40米的垃圾山。在上海、武汉、杭州、东莞等城市,垃圾都在以爆炸式速度增长,城围垃圾的困局四处上演。许多专家大声疾呼,如果垃圾处理问题解决不当,可能导致社会矛盾越发尖锐。
这些承载着中国城市化之梦的大城市,在容纳了巨大的就业人口、贡献了GDP、财政收入之后,还能不能、该不该再挤出金贵的土地去安置垃圾这个坏孩子?
除了加快研发更经济更环保的处理手段外,以更广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规划,解决垃圾围城困局,已成为许多人梗在喉咙的话语:毕竟,污染转移太敏感!
人民的福利事业,让人民做主
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居民们不依不饶的另一个焦点是:政府信息透明不够,征询民意不够。
而政府一再强调:征询公众意见的环节,安排在环评阶段。而居民一再反驳:等到环评阶段,大局已定,还征求什么意见?
记者调查中得知,番禺区政府的操作程序,虽有不少瑕疵,但大体合法。因为,按照我国现行体制,决策程序就是政府内部讨论-专家咨询、论证-做出决策方案-征求民意-定案。
负责番禺垃圾项目筹建的广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孙金龙说,按照现有的法定程序,筹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得到广州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房管局认可之后,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个环节内,才有听取公众意见的安排。广州市城管委承诺,他们将派出工作人员,到番禺各大住宅小区搜集居民意见。
但是,这种传统的听取公众意见的方式,也备受质疑。找几个人开个座谈会,就算征求公众意见;把方案往报纸、网络上一贴,公众究竟提了什么意见、这些意见是否被采纳,没有了下文;这样的座谈会民主、有公示无回应的单程民主,对于解决番禺垃圾风波,显然是苍白的。
在经历了市民的强烈反弹之后,番禺区区长楼旭逵公开表示,区政府将发起一个为期半年的全社会大讨论活动,问计于民众,问计于媒体,问计于专家,为番禺的生活垃圾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出路。
也许,番禺垃圾风波,可以成为政府角色转变的一个良好契机:政府从决策者变成协调者,组织公众自己说服自己,共同决定自己的社区福利事业。就像孙金龙说的:垃圾焚烧项目的最终决策人是广州的广大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