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数据表明,楼市的这种回暖根本不受基本面支持,住宅的总体库存量依然很大,而众多上市公司中报预亏,开发商资金面困局依然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楼市转热唯一的解释就是购房者的预期。
去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全中国的食用盐一天内几乎卖光。中国从来都不缺盐,产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大家都被预期左右:投机者看重囤积居奇来赚钱的机会,低收入人群担心今后会花更多的钱买盐,既不想投机也不怕盐贵的人去买盐,是担心以后买不到盐。在这种心理暗示和相互影响下,食盐价格猛涨,全国食盐卖光。过去几年,中国住房市场出现的情形就是那天的放大。近期一些城市楼市量价齐升的表现,让人担心房价会回到2009年那样一个井喷式的状态,所以其实很多的购房者是带着一种对未来预期的恐慌,加入彻夜排队的行列当中。因此,未来房价是否会形成报复性反弹,既不依赖供求关系也不依赖地产商的资金状况,关键因素是政府的决心和形成的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预期。
在中国,房地产非常奇怪地成为宏观经济的反向指标。宏观经济下滑,对房地产却仿佛是利好。人们认为,房地产一定程度上已经绑架中国经济,钢铁企业效益大幅下滑时,这种观点经常被用来说明这种行业相关性。然而从上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看,靠房地产拉动的大多是低端产能。就拿钢铁来举例,房地产确实能带动钢铁业发展,但最后带动的钢铁业往往是最低端的那部分,是任何一个小钢铁厂都可以生产的螺纹钢和盘条。
中国经济目前确实面临“稳增长”压力,但“稳增长”必须建立在结构转型基础上,而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与这个方向背道而驰。这一次,房地产真的到了调控最艰巨、最关键的时刻。如何做到稳增长和调结构完美的结合,不释放错误信号,是考验各级政府智慧的关键的考题。从决策层到具体执行的各个部委释放的信号来说,这一思路是清晰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报复性反弹的论调没有充分依据。
房地产调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长期的工作,就应该有稳定性的制度性的举措,打消人们“保经济增长就会放宽房地产市场”的迷思。要让公众的预期更加明确,房产税等远期调控步骤的研讨尝试将起重要作用。▲(作者是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