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扬州:人文宜居生态城 古今辉映扬州梦
时间:2009-11-26 17:54:27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秦小东 

今之扬州,承前有创造,继往更开来。原老城旧貌,延其盎然古意;扬前贤文韵,存其沛然精魂。治理河道,修缮园林。瘦西湖画卷长舒,万花园锦茵广被。规划“双东”,显历史之精粹;兴修“双博”,集物华之大成。发展经济,拓建新区,看大桥横空,高速成网,长轨延绵,港口喧腾;喜跨越长江,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

存故求新,保护与利用并举;守成有变,改造与复兴同行。构造大景观,推进城市旅游经济;创建博览城,进军世界文化名都。壮哉扬州!兴改革之风、乘开放之潮,举三个代表之旗,走科学发展之路。由是古城兴焉!

城市名片

【城市名称】江苏省扬州市

【城市别称】古称“广陵”,别称“维扬”。

【城市位置】扬州是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之一,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泰州市交界,东北与盐城市交界,西南与南京市、西与安徽省天长市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与淮安市毗邻。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汇,扬州在历史上就是中国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

【城市人口】2008年底,扬州市户籍总人口约460万,其中市辖区人口120万人。

【城市面积】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市辖区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城市经济】扬州工业综合实力较强,在江苏省内仅次于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列第六位。扬州工业已形成以汽车船舶、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三大产业为支柱,以“三新”产业为特色的发展格局。扬州农业发展同样迅猛,扬州已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扬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烟花三月下扬州”,每年公历4月18日至5月18日,扬州市都会举行“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此时的扬州烟雨蒙蒙,琼花盛开,是旅游的黄金季节。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是扬州最著名的景点。

【城市荣誉】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
 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联合国人居
 奖”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

千古悠悠扬州梦

扬州拥有近2500年的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直是扬州最引以为自豪的宝贵财富。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这座古城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维系。

扬州之名,最早见于《禹贡》,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会盟,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邗沟,并在此建筑邗城,这是扬州建城之始。早在1200多年前,扬州就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当时在扬州的外商达一万人之多,连接唐代中国与西亚、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扬州扬帆起航。这里,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律宗佛法和中国的科技、建筑、雕塑、医药技术。这里,马可·波罗为官三年,称赞扬州城“颇强盛”。200多年前,作为中国的盐业运输和经销中心,作为当时世界上拥有50万人口的十大城市之一,扬州达到鼎盛。

深厚的历史积淀,既留下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又留下弥足珍贵的扬州古城——13.1平方公里的唐宋城遗址和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使得扬州成为一座通史式、东西方文化有机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古迹、遗址、文物众多,仅市区就有各类文保单位148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6个。市区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称。

伴随几度繁荣,扬州积淀了厚重而璀璨的扬州文化。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是扬州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清代形成的扬州戏曲、评话、书院、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颇为兴盛,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

扬州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瘦西湖历史悠久,“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受历代造园专家青睐;观音山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自古是明月之乡;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著称,远销世界各地。

江泽民同志曾题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为此,决策层积极推进“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新扬州建设,“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质不断彰显。

保护古城,延续人文魅力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以推进“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为主线,按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联合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规定的世界级标准,博采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持之以恒地加强古城保护,不断凸现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古城保护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2006年,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已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扬州城的古城保护采取的是坚持整体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实践中,市政府实施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蜀冈—瘦西湖景区综合保护扩容工程、“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工程、城市文明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

厚重的历史文脉和通史式的人文景观,是扬州之“根”、之“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2004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文化扬州”,出台了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多座博物馆。近年来已建成扬州博物馆新馆、扬州工艺美术馆、玉雕精品馆、朱自清故居等各类博物馆近30座。

建设扬州,不能忽视其园林。对瘦西湖,扬州人立志将其打造成“城市的标识、传世的经典”。在实施瘦西湖扩容项目“万花园”、“傍花村”过程中,没有大开湖面,而是继续保持水的弯弯潺潺、时放时收,体现清瘦的神韵;没有全部拆除民居,而是选择部分改造,用作度假休闲;没有大规模引进洋树种,而是大力栽种乡土的柳树、银杏、琼花、芍药等,保持“袅袅长堤边,青青一树烟”的风貌。同时,还复建了一批名园胜景,整饬了一批古典名园,并对园林周边的环境以及道路体系进行了完善,充分展示扬州园林文化的独特风韵。

为唤起民众对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记忆,扬州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对古城区反映扬州历史文化特色的文保单位、重要人文景观、名人故居、名店名宅、古井古木、重要街巷等,或垒石,或标牌,或立碑,以言简意赅、准确生动的文字,诠释其历史史实、文化特点和审美价值,使扬州的每一处老宅子、每一条老巷子、每一棵老树都拥有自己的“名片”。如今,全城遍布268张这样的“名片”。

扬州还通过文化项目建设和文化活动举办,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在北护城河建设“绿色文化休闲长廊”,重点展示扬州漆器、玉雕以及剪纸、刺绣、乐器、木偶制作等民间工艺。在教场地区建设“商贸民俗文化街区”,恢复一批“老字号”酒楼、茶肆、旅馆,再现扬州的民俗风情和市井文化。同时,加强对扬剧等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并进行必要的现代性改造,不断扩大扬州文化影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改善生态,重塑绿杨城郭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扬州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大手笔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再现了“夹岸垂柳桃花”的优美画卷。

瘦西湖是扬州的代名词,对瘦西湖区的生态保护,对展现城市的良好形象至关重要。曾几何时,瘦西湖的水质并不好,甚至成为“臭水河”。近年来,扬州痛下决心,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两方面入手,投入巨资,对瘦西湖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利用开展中德“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技术合作项目的契机,引入国外先进的环保理念。大力推动城区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全面实施城区生活污水截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采用生态技术、工程技术进行疏浚清淤,并实施“活水工程”,从邵伯湖、大运河引水,使瘦西湖“死水变活、活水变清”,再现了瘦西湖的灵气和生机。

扬州是全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近年来,扬州抓住“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四个关键,着力打造亲水城市。从疏通城市水系入手,实施严格的河道保护措施,坚决制止开发建设中“填河造地”的现象,开挖“断头河”、死水河,打通城市水循环。从做响古运河品牌入手,开展航道改造、河道美化和沿岸旧房改造,整理运河沿线的文物古迹、建筑街巷等人文资源,建成宽50米、长近7公里的古运河风光带。从提升水环境入手,投入20多亿元对湖、河进行高标准整治,通过引入清水、清淤疏浚、修筑驳岸、植被绿化、污水截流等系列措施,维持良好的水生态和水景观。

此外,扬州还积极推进“绿杨城郭”建设工程。结合城市规划制订,划出市域范围的“绿”线,实施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规划建设,构建城市规划区“冷桥体系”;结合人居环境改善,通过拆墙造绿、沿路植绿、沿河布绿、广场庭院添绿等措施,保持每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结合城市生态建设,先后建设蜀冈西峰生态公园等城市生态区;结合城市文化建设,把握城市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使城市绿地与历史文化相映衬,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与人们的审美心理相契合。现在,扬州已建成沿路、滨河、环城三大“绿色长廊”,蜀冈西峰生态公园、润扬森林公园等五大“生态区”,200多个公共“小游园”,市区绿化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绿色之城”。

以人为本,提升宜居水平

扬州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2006年9月,扬州以在保护古城情况下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和行动,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 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女士如是赞叹:“扬州是我发现的最契合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一座城市的宜居,不仅在于生态环境的优良,更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城市建设中,扬州高度重视人居建设,突出加强住房保障,建立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解危安置房、解困定销房、补贴市民购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针对低收入居民,建成大量经济适用房,形成区位适中、布局合理的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并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购房给予一次性货币补贴。针对特殊困难居民,实施“831”安居工程,政府建房以低于成本价定向销售,使近2000户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

扬州在适当做大城市“体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的“体质”,使城市的功能和生活便捷程度大为提升。在城市外围,相继建成环城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城市内部,大力整治小街小巷,改造了95%以上的城区道路。在完善城市交通设施的同时,还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大批功能性设施,超前规划建设了文化、卫生、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使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城市文明建设是社会和谐的支撑。扬州将社区作为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其“走家串户了解人,社区服务关心人,真心实意帮助人,为党分忧凝聚人”的社区建设理念和实践,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评价。扬州开设了国内首个集服务、求助和智能呼叫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各社区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站,形成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扬州创新了扶贫济困新模式,通过创办“社区慈善超市”、建立社区托老服务所、设立社区康复指导员、开设社区“110”等创新举措,使爱心的阳光洒向社区居民。

“人生只爱扬州住”,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初到扬州时发出如此感慨。今日之扬州,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呈现一派和谐安宁,必将催生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勃勃生机和不竭动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