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最缺“下水道市长”
时间:2012-07-26 09:29: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培元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瞬间就将很多陷入“摩天大楼建设竞赛”和“世界大都市梦想”的中国城市打回原形。据民政部23日下午发布的最新灾情,20日以来强降雨已致全国95人死亡,45人失踪。其中北京37人死亡,万余辆汽车受损,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人民日报》24日刊发的一篇新闻则披露了一组更为尴尬的数据: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逢雨必涝、逢涝必瘫,几乎成为南北城市的通病。而日益严重的“城涝”现象背后,则是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特别是地下管网、排水系统建设及维护的普遍滞后。毫不客气地说,对于很多城市管理者而言,他们看重摩天大楼、广场绿地、博物馆及地铁工程等“面子工程”,招商引资、全球500强企业落地等“面子经济”,却鲜有官员在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等“里子项目”上下工夫。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巴黎素来多雨,有“爱流泪的女人”之称,但城市内涝情况几乎难见,其长达2350公里的下水道功不可没,这几乎是北京到深圳的距离。我们还经常在欧美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其城市下水道宽阔通畅,甚至可以在里面撑船。城市里有了如此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庞大复杂、异常坚固的下水道系统,就等于有了一个容量巨大的地下水库,平时可以排水排污,洪水来临之时则能以最快速度将地表水引入地下,收集雨水并使之变废为宝。

  正如网民所讽刺,中国城市现代化与世界的距离,就在于一条下水道。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不只是表现在地面,更表现在地面之下。与巴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地下同样规模壮观的“地下之城”、“地下工程”相比,我们的绝大多数城市,地面之下的内容显得过于寒酸了。老城区下水道逼仄短小,新城区地下管网设计标准过低、建设滞后,某些斥巨资新修的道路甚至忽略了地下排水,以至于仅仅一场暴雨,积水就将路面泡坏。豆腐渣工程不可怕,怕的是政绩思维的豆腐渣化。如果我们的官员没有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百年接力下水道之精神细心打磨看不见的“地下民生工程”,中国式城市化只能是徒有其表。

  并非成长的烦恼,而是生命的代价。暴雨这味特殊的清醒剂在提醒人们: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不能走偏,面对太多历史欠账,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下水道市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