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世纪大雨,让青岛“不涝”的传说,一次又一次被人提及,皆因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备与科学。长达3000公里的地下管网,丘陵居高临下的地势和直通大海的便利,三大因素形成了强大的防洪能力。
但是,这个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城市规模与历史发展,一步一步地配套形成的。如果论功劳的话,恐怕要归功于长期对城市排水功能的完善与建设。所以,从这个角度把青岛防洪的功能记在德国身上的确不合适。不过,有一点值得澄清,青岛作为历史并不悠久的城市,德国在殖民时期城市建设规划和建设布局,留下的基础与理念,事实上为后来的建设者提供了一个路径和模式。从这个意义来说,“1/30”的功劳,又是“30/30”的真理。
其实,青岛“不涝”传说的解读,没有必要过于纠结是谁的功劳,也没有必要忌讳曾经被殖民的“民族情感”,而在于这座城市的排水建设,对其他城市的借鉴意义。这个意义,在于始终坚持城市排水能力与城市规模相配套,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与落实建设的理念。
争论青岛“不涝”的功劳,尽管有失偏颇,但如能够对今后的城市建设有所裨益,便善莫大焉。毕竟,城市功能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城市排水建设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城市的“良心”,更是一种民生,不是什么“功劳”,而是一种责任。如若非要说是功劳的话,那也是留给后人评判褒贬的责任成色。
于此,不仅要问,我们能不能开创一个城市排水功能建设的先河,或者成就一个完善城市排水改造和建设的新模式,为后来者提供一个因袭的路径,留给历史“1/30”的功劳呢?
□木须虫(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