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之所以引起社会巨大的关注,就是因为它有意无意的,激起了城市白领的内心波澜,很多人,至今还把它作为办公室政治活教材反复“研修学习”,《蜗居》与之相对,反映的是城市白领生活的重压与艰难。
《杜拉拉升职记》的电视剧与电影版还没有上映,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呈现,我看过原着,其对职场描摹的深度与《潜伏》相去甚远,对白领生活现状的真实剖析与《蜗居》更是不能相提并论。
原着的《杜拉拉升职记》因为成书较早,那个时候,这种在世界五百强企业里扶摇直上的个人奋斗史,不需要太深刻、太刁钻、太露骨,就已经足够吸引眼球了。几年过去了,这本书,已经很有点儿岑凯伦加琼瑶的矫情造作和嗲声嗲气了。《蜗居》里的台词常常如醍醐灌顶般令人警醒,当然,细想起来,也大多似是而非,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敢于比较正面、冷酷的解读当下在中国的城市里,前仆后继经历追梦与梦碎过程的白领们,最真实的人生体验。
哪儿里有真正的小资,其实都是苦苦攀爬的蜗牛,脆弱、娇小的身躯,经不起最轻微的风吹草动,稍有不慎,长期的、多年的、乃至终生的执拗与坚持立刻灰飞烟灭。别急着可怜蜗牛,它比我们大多数要富有,因为它天生有房子。所以,准确地说,中国的城市白领,不是蜗牛,是没有壳的蜗牛。
海萍及其周遭所有人的喜怒哀乐,在中国的城市里,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生活彻底被房子而左右了,而房子是什么,无非是夜幕下,灯火辉煌的城市中,那无数可以忽略不计的小窗户。
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注定要迎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洪流,海萍和他周遭所有的人,无非是被这巨大的历史洪流冲进城市的没壳的蜗牛,这就是我们这代中国人的命运。
如果仅仅上溯百年,我们是无权喊苦、喊累、喊不幸的一代中国人,我们生长在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我们天生拥有父辈、祖辈天生缺失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我们是“蜜罐儿里泡大的”一代,我们是被中国城市化大潮席卷的一代。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到底有多少?一个中国城市,轻轻松松千万人口,仅仅是吃喝拉撒,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所消耗的水、电、煤、气、粮食、蔬菜……有多少?造就废气、污水、垃圾有多少?天文数字吧。
而住房,仅仅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冰山一角罢了,《蜗居》所展示的“冰山一角”,已经让中国的城市人活得苟延残喘、步履维艰。
面对这样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具体而微的讨论,到底房子是不是幸福的关键,是看上去有道理,实际很扯淡的,每个人对幸福的渴望与解读都是独特的,没有一种幸福是可以随便复制与拷贝的,也许有公认的幸福,但旁人永远无法真的学到精髓,此时此刻,丧心病狂的从羡慕变成嫉妒、恨,也比花痴得选择追捧与效仿要来得理性得多。
问题的关键,不是房子与幸福的关系,而是房子何以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
可是,“穷”如白领,我们还能想什么呢?我们也想大声问一声,为什么不能让大多数人“安居乐业”?可是我们凭什么?
我们只能大口吃“河蟹”,然后精神抖擞得如此奋斗:“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来: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而且,这还是过得不错的中国白领,因为她有工作,而且收入还不错,她有房子,而且还不算太小,她天性乐观而坚强,因而没有被逼出个抑郁症,她有自己的坚守与把握,才没有如海藻般丢失自我,被欲望吞没,而最重要的是,她有个爱自己的老公,有个听话的孩子,她的家庭是温暖而充满亲情的。
《蜗居》的主创,还没有残酷到给海萍制造更多的麻烦,比如丈夫出轨,孩子有病,老人卧床等等等等。不过真要那样,这个电视剧就彻底没法儿看了。
其实海萍的人生,对于现实生活最具指导意义的启示就两个字:简单!
与个人幸福与否最息息相关的,绝对不是物化的东西,是人要学会活得简单,这比房子、票子重要多了。与之相对比的,活得最复杂的,莫过于宋思明,他的事业、生活、为人处事都是那样的头绪繁多、深不可测,他自作聪明的可以驾驭一切,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当然,也许这样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在现今的中国同样随处可见。
迷失在城市里的人们再多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迷失在城市化的进程里了,中国的城市化似乎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车轮,到底有多少东西已经、将要被它碾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