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投资1850万元拍摄的5分钟宣传片被网民围观,因宣传片导演署名张艺谋,张也不幸也被卷入舆论漩涡。面对质疑,7月2日下午,张艺谋方面对此事做出了回应。张艺谋的助理称,2010年有制作公司找到张艺谋为铁道部拍摄宣传片,张艺谋只是对宣传片的样片提过意见,但未参与拍摄。对于署名问题,张艺谋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署名”的,张艺谋方面曾向制作公司要求撤下署名,但一直未被拿下。
天价宣传片事件中,张艺谋真的是“被署名”?真的是“被贴牌”?在这起事件中,张艺谋被围观、被炮轰算不算无辜,张艺谋方面的回应能不能彻底挽回张在这起事件中受损的形象?
投入1850万元巨资,拍出的5分钟宣传片的画面却堆砌感十足,毫无美感可言,这才使得很多网民炮轰其投资不实、质价不符。公众的嘲讽甚至揶揄中,或许掺杂了某种情绪,但这并不能完全影响公众对其宣传片评价的公正性。因为宣传片上署的导演就是张艺谋,网民们在不知更多“内情”的情况下,“连带”着损一损张艺谋,这也实属正常。
现在的问题是,张艺谋方面自称被“贴牌”,那么张艺谋是不是完全可以和这部宣传片划清界限?一部只有5分钟的宣传片花费高达1850万元,除去拍摄制作成本,那些人工成本到底开销如何?网民们之所以狠狠地炮轰这部宣传片,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怀疑宣传片的“人工成本”远远高于“拍摄制作成本”。前者是软性的,后者是硬性的,硬性成本可以实打实核算审计;而软性成本却常常可以中饱私囊、滋生腐败。
在这部造价高昂的宣传片中,张艺谋是不是真正的导演没关系,关键是张艺谋到底从这部宣传片中挣了多少钱?出主意、提出修改意见,这些行为也算是智力投入,张艺谋方面到底是义务的还是有偿的,回应中并没有明确;倒是针对“有网友质疑张艺谋凭该片拿到的导演制作费依旧很高”时,张艺谋的助理回应,“拿到的是张艺谋导演这个级别的费用,而且还全额纳税。”
张艺谋方面关于具体费用问题的回应,或许涉及商业机密,具体数额不便公开,舆论对此倒是也不必苛求。只是,在这一池浑水中,仅仅靠一个“被贴牌”的回应妄图撇清责任,这也只是张艺谋单方面的奢望。
更有意思的是,这段在2010年便拍摄完成的宣传片,本是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开幕式时的影片。张艺谋方面不可能在今天才刚刚得知自己被“贴牌”,如果没有审计署关于对这部“天价宣传片”的审计,如果审计署没有披露该部宣传片没有经过公开的招投标,如果没有网友们的翻炒,张艺谋还会站出来“以正视听”吗?以张艺谋的名望、地位,如果真认为署名不妥,要求对方撤下,能有困难?若真有困难,也可走司法程序啊。搞成目前这个局面,怕是另有隐情吧。没有问题时钱拿着、名挂着,出了问题就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署名的”,进退自如,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这就好比名人代言的问题广告,没出问题之前,彼此互惠互利;出了问题之后,代言人极力撇清责任。在娱乐圈,这大抵算是一种普遍现象。
天价宣传片,每秒烧掉6万元,张艺谋当然不是第一责任人。只不过在质疑这种“大手笔”的同时,捎带着理一理张艺谋在这起事件中的责任,终归不是一件坏事。这就好比每次“问题广告”被发现后,代言人多少都是要自省一下的。张艺谋为什么会“失足”踏进天价宣传片的是非之河,多一些省思多一些担当,总比急切地撇清责任了事来得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