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标语,我非常熟悉。前年西安一家媒体策划了一次采访活动,经过天水时,我采访过当地市政府,看到过这个标语。不仅接待办有这条标语,当地负责接待来访人员的某家宾馆墙上也有。当时我没觉得这有什么奇怪的,这样重视接待的标语在地方司空见惯,没想到今天被网友拍到上传微博后成了新闻。记得当天天水市政府准备当晚7点设宴接待来访记者,可车在高速上出了故障,晚上10点多才到天水。当时的副市长带着一群人饿着肚子在宾馆等我们到后才开宴,还坚持表演了准备好的地方戏。由此可见当地对接待的重视。
接待就是生产力,天水市接待办说了一句大实话,很多地方的接待部门,虽然没有喊出这样的口号,但绝对是将此当作一个“硬道理”来贯彻的。其实,这样的口号在大道理上也没什么错,让客人产生好感的接待,确实是能产生出效益的——比如现在地方都热衷于招商引资,商人来了后,政府通过接待让商人对当地产生了好感,商人决定投资,这就创造了生产力。接待本是一个中性词,广义的接待并非如公众想象的那般都是公款吃喝,而是一个城市对待客人的态度,负责接待的,不仅是政府部门,城市每个人对客人都要有接待精神。
“接待就是生产力”这句实话,为什么会在网上招来骂声一片?
首先,与“接待”这个词的污名化密切相关。在一次次接待丑闻和乱象后,“接待”成了一个见不了阳光的贬义词。提起接待,人们想起的都是酒店里见不得人的觥筹交错,动辄上万元的餐费,动辄上茅台五粮液,动辄上中华烟。当然,接待腐败远不只是在餐桌上,还有借机的公费旅游和娱乐。一次次诸如“山西平遥一年公务接待花3000万”、“某地烟草局一个月吃掉300多万”之类的丑闻,让公众一看到接待这个词,想起的全是腐败。
然后,与潜规则密切相关。在一个一切按制度和规则办事的社会中,接待只是一个礼仪,而在中国的官场运行中,接待则扮演着潜规则润滑剂的作用。很多资源的分配权,掌握在上级官员手中,下级争取资源需“跑钱”,而不是老老实实地走程序。这种情况下比拼的就不是“项目是否适合地方”,而是“哪个地方接待得更好”。如果接待让领导满意,让考察组开颜,项目可能轻易批下,否则就可能处处是障碍。
正因此,接待在很多地方由一把手亲自抓,接待成为最重要的工作,接待必须做到事无巨细的地步,甚至印制了规范接待的手册,研究来访领导的偏好。
最后,当然也与财政的不透明密切相关,“接待费”成为一个无底的黑洞,公众根本看不到这个黑洞里每年要投多少钱,看不清每一笔接待费的账目。无公开,不正当,接待费一笔糊涂账之下,“接待就是生产力”自然就容易让公众反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