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省委书记割麦让网民很不习惯
时间:2012-06-11 13:24:1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祝华新 
    高考:为社会流动开闸放水

  又一年高考结束了。多少中学生和父母如释重负,接着将有几家欢乐几家愁。网上照例传出一些考生撕课本撕卷子的场面。今年某中学门口的标语“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引起网民热议。

  高考是社会草根阶层向上流动的最重要通道。网友“李翔steven”动情地忆起当年参加高考的情形:“那一年,我16岁,一个人走进考场,外面没有焦急等待的父母,高烧不退,爹娘给我10块钱,全部买冰水带入考场,奋笔疾书,满脑是家里那块农地,心里呐喊:我要出去。结果我考上了,离开了农村。爹娘借来学费,亲戚朋友含泪送行,我微笑挥手奔前程!”清华大学郭于华教授秀出1980年的准考证,感叹:那个年代不“拼爹”,而是拼努力、拼实力、拼智力。

  一场高考,演绎了多少人生跃迁。无论应试教育有多少不近人情、扼杀少年天性的弊端,高考仍是现阶段社会流动唯一比较顺畅的通道,特别是给了人们在现有社会秩序下改变命运的希望。维系高考的公正,就是维稳,也是激发一个民族的活力。老报人詹国枢说:高考确有不完善之处,一考定终身也不尽合理。高考虽不是最优选择,却是次优选择。它毕竟有了一个标尺,让每一个高中生,都找到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平台。高考整体方向没错。

  割麦:省委书记让网民很不习惯

  6月5日下午,正在洛阳山区调研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停车走入麦田,与村民交谈,动手挥镰割麦,让看惯了官员下乡前呼后拥的网民不免评头论足。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大多来自农村。上世纪50年代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到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写入中学语文教材。“文革”老干部“靠边站”时,也接触了基层工农的生活。如今,“知青”出身的中高级干部也为数不少,卢展工就曾在黑龙江插队13年。艰苦朴素、轻车简从、亲民爱民,本是共产党人的本色。网上时有炒作马英九吃便当(盒饭)、西方总统打伞、驻华大使坐经济舱,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党的历史,也是因为今天的一些官员锦衣玉食,淡忘了执政为民的政治宗旨。

  网友“杰人微语”写道:“一个省委书记能割麦,就能带动更多官员去体验锄禾日当午的农家苦。”有网友热诚勉励:找回湖南讲习所的感觉,找回法国勤工俭学的感觉,找回留苏实习的感觉,找回知青的感觉!正如胡耀邦当年勉励大家:“如果我们每个星期办成一件事,一年就办成了五十多件事,一百个单位每年就能办成近六千件事。这样,正气就会吹遍全国各个角落,坏人就会大大收敛和减少,风气就会大大好转。”

  《知青》:最大程度接近原生态

  近日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知青》,在网上引出一些争议。编剧梁晓声称,该剧“最大程度接近原生态”,表现“一大批单纯的年轻人怀着一种理想化的信念在生活、思考”,“传递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知青文艺一直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艺术元素,从揭开“文革”“反思文学”序幕的《伤痕》(卢新华),到深沉的《孩子王》(阿城)、悲怆的《蹉跎岁月》(叶辛)、狂放的《血色黄昏》(老鬼),还有那首不无轻狂的流行歌曲《小芳》(李春波),记载着1600万知识青年的苦斗与梦想。随着岁月的变幻,梁晓声的《知青》远未得到当年《今夜有暴风雪》的满堂喝彩。网友“卡布季诺”尖锐发问:知青岁月到底是“青春无悔”还是“不堪回首”?部分“知青”精英现在的成功,并不能掩盖知青“沉默的大多数”。

  网友呼吁: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不要回避大多数人的苦难,不能让没有切身感受的年轻人以为那真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美好时代。网友“栖云山人”分析: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贫富差距过大、官员贪污腐败严重、人民群众利益受损等等,“哪怕过去再穷也比现在具有相对的公正和平等”的感受日益强烈,必须避免回避悲观因素的纪念强化这种感受。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