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留守母亲生存调查:双重负担长期分居压力大
时间:2012-06-07 09:03:39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3月22日,周至县终南镇庞仁堡村27岁的留守妇女给两个一岁半的双胞胎女儿灌下毒药后,自己也服毒自杀。最终,两个孩子经抢救生还,她们的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

  3月27日,四川省大竹县唐成芳自杀了,不只如此,她还亲手把毒药喂给了三个亲生孩子,大女儿八岁,小儿子只有八个月。后来,抢救过来的唐成芳被问及为何要这么做时,她说:“我活着太累。”任丽丽和唐成芳自杀的背后,是中国4700万留守妇女问题的缩影。男人们都出去打工了,留守在家的妇女们,不仅要承担巨大的生活压力,还要忍受长期的孤单寂寞和单调的日复一日,以及两地分居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压力。

  陈惠芹抱着果果,去追光着脚丫,摇晃着跑出去的木木。“回来!回来!”她喊着,木木却并不理会,扑踏踏一直跑到了大门口,正好老伴儿李守民从外面回来,一把将他抱了起来。

  果果和木木脸上都脏兮兮的,指甲也很长。陈慧芹说,孙女刚学会跑,一个都难管,何况两个?一说起孩子,五十多岁的她不免有些凄惶。

  两个多月前,孩子的母亲,年仅27岁的任丽丽服毒自杀了。在服毒之前,还把农药给两个一岁半的孩子灌了下去,幸好,孩子经过紧急抢救,从鬼门关里逃了回来,可任丽丽却永远地走了。

  >>“80后”母亲突然服毒“不可思议”

  “她喝了药了,心疼娃以后日子不好过,就给俩娃也喂了药,唉……”

  在陈惠芹眼里,二儿媳任丽丽原本是个聪明孝顺的女人,可自去年底到今年初,因为孩子奶粉的事儿,婆媳间闹了点别扭,不过,也绝没到非要以死相抗的地步。

  两年前,任丽丽嫁到周至县终南镇庞仁堡村后,就和村里很多妇女一样,成了留守妇女;一年后,又成了留守母亲。终南镇是周至县的大镇,庞仁堡村是镇上的大村。但一大早走进村里,却很少见到村民。年轻人要么在外面打工,要么念书上学,留下的都是老人、女人和孩子。有人开玩笑说:都是些“死老汉病娃”。

  陈惠芹家在村委会附近,一座两层小楼。从外面看,像是才落成不久。但进屋后,没有家具,只有孩子的玩具和杂乱摆放的农具。陈慧芹说,自从二儿媳死后,为了能给老公出门打工腾出时间,她只好一个人带两个孙女,再累,也得硬撑着。

  老伴儿李守民今年56岁,因为要给大儿子结婚四处借钱,2006年才盖起这座楼房。“楼房从外表看还行,实际上没打圈梁,全凭两边邻居的房子支撑。”李守民说。

  “去年4月总算把婚结了,大儿智力上有点障碍,但干活什么的还行,大儿媳妇小时候患过脑膜炎,现在除了能在家里做做饭,帮些小忙,生活基本上还要我们给照应着。”

  相比之下,二儿李学清(化名)就让老两口欣慰一些,“虽然不好好念书,连小学都没毕业,可脑子还行,干啥也麻利。”

  李学清16岁就出去打工。5年前,他在西安一家民办学校里帮厨,一次偶然帮助了一个在学校里被人欺负的学生,从而认识了这个学生的姐姐,也就是任丽丽,随后两人接触了一年,便结婚了。

  “刚来的时候可孝顺了,她爸(李守民)从外面一回来,就给端上热水,说话客气,干活麻利,对这个媳妇,我俩真是高兴、满意。”

  任丽丽那时也在西安打工。作为同样家境清贫的她,出来闯荡的时间也不比丈夫晚。陈惠芹说,儿媳任丽丽勤快,眼里有活儿,唯一不好的就是比较内向,说话声音小,在村里也不太主动跟人搭话,更不爱串门子。

  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走了这样极端的一条路。

  >>“我还劝她,咋就不想活了呢?”

  “她有时抱娃过来,就坐在院里,不说话,我问她一句,才说一句。”忙着搞猕猴桃人工授粉,不停地擦着汗的李丽说。李丽今年23岁,云南人,长相甜美,与任丽丽一样,同属“80后”,一年前,也都从留守妻子成了村里的留守母亲。但李丽性格开朗,大方,讲话总是含着笑意。

  2011年年底,她在深圳打工时认识了丈夫,经短暂交往,便从云南昭通嫁到了周至。开始,她还想和丈夫一起去打工,但有了孩子后,就在家看孩子,丈夫在西安打工,“还好啦,他一个星期就回来一次,有事俩人起码可以商量商量。”

  李丽的家与任丽丽住的老屋、新房都不远,故每次任丽丽经过她家,都要跟她坐上一会儿。任丽丽出事前,也曾给李丽打过一个电话,说“自己不想活了。”

  “我还劝她,咋就不想活了呢?”李丽蹙着眉头说。在她看来,生活的压力和困难总是暂时的,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可打过电话的第二天早上,任丽丽就“走了”。

  任丽丽家在旬邑的大山里,因为家穷,为了让弟弟念书,她早早就放弃学业,去南方打工。嫁给李学清后,两人感情很好,美满的生活刚刚开始。

  结婚第三年,他们有了果果和木木一对双胞胎。原本希望有一个男孩的,一下有了两个,虽然喜出望外,但为了养育两个孩子,李学清不得不经常外出打工挣钱。

  见任丽丽带两个孩子比较吃力,陈惠芹便主动要求,帮着带一个。2011年一年全家都很忙,又是盖房,又是给大儿子娶媳妇,家中开销很大。陈慧芹尽管累,但还是硬撑着。陈慧芹自己没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老公的打工所得,手头也不宽松。

  >>最后一根稻草:娃又没奶粉了

  李守民说,去年新房盖好后,原本他希望一家人住在一起,但任丽丽夫妇愿意住老房,就没搬过来。不过,自从他和老伴儿与大儿夫妇搬到新居后,他就感觉任丽丽跟家里人疏远了,“平时很少过来,一个月偶尔才带着娃来屋里转一两次。”

  任丽丽较瘦弱,身体不好,生产后没有奶水。而那时,李学清在建筑队干活儿,一年到头,总要干完才能拿上钱。虽说年底总可以拿到钱,但当下娃都没啥吃,没办法,两个孩子的奶粉钱只能暂时靠爷爷李守民出。

  去年10月,见两个孩子一月光奶粉钱就得400元,加上担心奶粉质量不好,陈惠芹便在外面花550元买了一只母山羊,开始用羊奶喂两个孙女。

  春节期间,任丽丽带孩子回娘家,陈惠芹见羊不下奶,就以650元卖了,准备开春后,等草长出来,再买一只。

  谁知,任丽丽回来见老屋后院里拴的羊不见了,就有些无法接受。

  出事的前晚,任丽丽给她说娃没奶粉了。陈慧芹只好第二天一大早,跑到镇上卖奶粉的亲戚处,赊了一箱给媳妇送去。

  结果到了门口,却发现叫不开门,好不容易从后门翻进去,才发现出事了。没有人知道这个年轻的母亲最后做出这个极端行为前想了些什么:是长期的孤单寂寞,单调的日复一日?是对两个女儿嗷嗷待哺,自己却拿不出钱买奶粉,因而怨恨自己无能?是地里的庄稼、在外长期奔波的丈夫,嫁到异乡没人说话的疏离感,还是被卖掉的母羊,当晚就没奶粉吃的两个孩子的哭闹而烦恼,没有人知道这一切中哪一点成了最后的一根稻草。

  由于任丽丽服农药过多,还没到医院,人就不行了。最终陈慧芹的两个孙女的命被挽救回来了。

  留守母亲的双重压力

  既要照顾老小,又要忙农活

  作为女人,马霞霞也理解村中留守妇女是个什么境况。不过,对任丽丽之死,她认为只是一个极端特例。毕竟,村里其他的留守妇女都好好的。

  在庞仁堡村,除了李丽、任丽丽,因为孩子而留守在村里的妇女还有很多。周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楚亚恒常出差采访,感觉农村留守妇女的确在增多,“前几天去了一趟集贤镇上的一个村,大概统计了一下,就有七八十人之多。”

  周至县妇联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县有13.6万妇女,前几年关注留守儿童,去年也开始注意到了留守妇女的情况,“直至现在,虽然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调查。但确实人数比较多。”

  而在陕南一些山区,留守母亲的现象就更为普遍。如镇安县永乐镇,总人口66600人,留守妇女已达1705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留守母亲。

  “之前大家比较重视农村留守儿童,但后来发现,实际上留守妇女、留守母亲的人数也在逐渐上升。”镇安县妇联办公室主任杨晓玲说。

  记者在镇安县青槐、典史、岩湾等乡村走访发现,实际上,留守儿童只是留守妇女问题的一个表象而已。通常情况下,在农村妇女妊娠后期和生育初期,乃至孩子四五岁前,大多数女性选择在家;而这段时间,就是不折不扣的留守妇女,等到孩子可以走动,念小学了,才可能与丈夫一道去打工。随着留守儿童在离开父母后存在的种种问题,目前很多母亲已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可是,更多由于工作性质、收入、地域的差异,大部分母亲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如此就只能留在家里。

  “既要照看小的,还要照看老的,地里的活儿还要做,很是辛苦。”镇安县云盖寺镇的留守妇女刘岚(化名)说,周围亲戚多,还能帮上一把,否则,“日子并不好挨”。有的家庭,“婆婆媳妇都是留守妇女,俩女人待在家里,首先不安全;其次难免磕磕碰碰,又有一大堆农活;最重要的是没有现钱,遇到个啥事,当时就把人难住了”。

  对于日渐显露的留守妇女现象,镇安县妇联2011年对全县的留守妇女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全县19个乡镇普遍存在留守妇女,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永乐镇,有一万多名,最少的是月河镇120人。平均人数在四五千人左右。而从年龄分布上看,最大的85岁,最小21岁。从学历分布上,则主要以初高中水平为主。

  长期分居夫妻生活缺失,精神压力大

  “相比于养儿持家,她们在精神上负担的压力更大,很多家庭,近的一月回来一两次,远的,丈夫一年只能到年底回来,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这是很大的考验。”镇安县米粮镇副站长、镇妇联主席成芳说,农村妇女之所以留守,实际上也是无奈的选择。

  事实上,大多数妇女外出打工后,多数人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但由于结婚、生育再返回家乡,并做不算短的“留守”时,心理上早已跟这个乡村有了生疏感和距离感。

  一位留守妇女对比在外打工的城市和自己的家乡说:“感觉回来反倒像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农活也干不了,日子太单调,整天烦得很,跟村里人也说不到一块了。在城里虽然累,也辛苦,但干完活就没事了,不像农村一天事情就干不完,邻里关系也难处。在城里晚上去逛逛,上上网,吃吃饭,很有意思,最主要是俩人能在一起。”

  但不管怎样,她们留守的还是自己的家乡,身边有亲人陪伴,和熟悉的生活环境。而一些妇女在外打工,最终远嫁他乡,不得不留守在自己完全陌生的乡村。如庞仁堡村的留守妇女李丽,原想着从云南嫁到陕西后,虽乡土迥异,但希望却在城里:“想着一结婚,我们就去城里打工生活,结果孩子出生了,他一个人的工资又不够,就没法了。”面对现实,她不得不接受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在家的留守生活。

  “在老家我们都吃米饭,这里整天都吃面食,你说我怎么能吃得惯?才来的时候,村里连个聊天的人也没有,简直都快要闷死了。”李丽说,庆幸的是,公公婆婆看在自己是远道来的媳妇,非常照顾,丈夫也很顾家,不忙了就回来,所以,还没感觉到特别的苦闷。

  点点滴滴的苦闷情绪徘徊在留守妇女身边,成为她们集体流露出的一道灰暗表情。

  8700万留守人口

  过半是妇女

  原镇安县高峰镇办公室负责人、现铁厂镇干部刘茜说,农村留守妇女不光要照顾老的,小的,还要种地,劳动量大,而且最主要是生活过于单调,“现在农村安全还行,侵扰妇女的不法情况还较少,关键是文化娱乐几乎是零,生活枯燥。”中国农业大学关于农村留守人口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调查发现,一些留守妇女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从而导致“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中国女性学专家李银河就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认为,“我觉得留守妇女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双重负担问题(下田和家务),二是夫妻生活的缺失。许多外出打工的男人一年才回家一次。男性农民工的性需求如何解决的问题已经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注,可是留守妇女的性需求却根本无人问津。”

  有专家指出,城乡二元体制是形成留守妇女现象的主要原因。全国妇联《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中指出,农村家庭中的两地分居状况,不但可能影响到农村劳动人口的性别结构,也会影响到农村家庭的婚姻生活质量。

  “一个完整的家庭,谁都不愿意分开,农村妇女也一样,很多农村家庭尝试过举家外出,可一旦生了孩子,他们的打工收入没办法在城市维持三口之家的生活,女方就只能带孩子回农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妇女研究专家赵淑真说,虽然现在,根本解决妇女“留守”的现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从家庭和社会和谐角度说,各方面都应创造条件,给她们更多的更人性的关怀,“关注她们实际上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