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驱散“精神留守”的阴云
时间:2012-06-05 13:27: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詹勇 
 儿童节虽已过去,但关于儿童的话题与思考依然在继续。

  日前,一部3分多钟的视频短片《给爱多一点时间》,讲述了一个农村留守女孩用5年时间盼来了有父母陪伴的儿童节的故事。片尾字幕“父母的时间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让很多人心里一动。而近日发布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群体成为家庭暴力重灾区。累累伤痕让人心疼,但孩子心灵会刻下怎样的印记更使人忧心。

  这些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社会症结:在流动时代洪流中成长的许多孩子,更突出地面临亲情饥渴、关爱缺乏等问题。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空间距离产生“心理疏离”,到城市生活压力之下的家庭暴力潜流,精神上的“留守”状态成为他们心灵一角最触目惊心的标识。

  在教育学上,父母被视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最好的成长是与父母在一起,在爱的注视下渐渐长大。那些“精神留守”的孩子们,在暮云四合的村口苦苦守望父母归来,在午夜梦回的呓语中念叨着爸妈,在回家挨打的恐惧中沉迷于城市网吧,孤独与紧张、失落与焦虑,成为这个年龄段本不该时常体会的心理感受,化为笼罩童年的重重阴云。

  这样的心理状况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个体成长的问题,更是市场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在广西天等县温江村,新生代农民工从“被遗忘的角落”冲向城市,“砍手党村”的恶名向人们警示着道德畸变、心理失衡对一代人的毁伤;在浙江侨乡青田,一些留守儿童在自家别墅阳台上顾影自怜,“捧着欧元的精神孤儿”诉说着幼小心灵渴望用物质之外的力量来充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实际上,近年来“精神关爱”的阳光,正倾洒在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身上:“代理妈妈”的出现、“儿童之家”的成立、城市教育资源的共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怎样减少孩子们为“不完整的城镇化”付出的幸福代价,正处于艰难探索中。

  “妈妈,我不要新书包,只要你回来……”农民工陈九英无意中看到女儿的日记,“心在滴血,却又不得不远离孩子,到城市里谋生”。也许,当我们的社会读懂并破解了这样的无奈与痛楚,“精神留守”的阴云才能被驱散,5800多万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愿望才会不再遥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