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开幕的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姜异康同志所作的报告多次提及济南:“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要加快构建以济南都市圈、胶东半岛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报告同时提出,“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侧重的是经济联系,济南都市圈侧重的则是城市间的融合,而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既是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崭新期望,更是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的题中应有之义。
省会城市群:济南的大城崛起之路
□本报记者 王端鹏
屈指算来,从2007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促进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发展”已逾5年,《济南都市圈规划》实施如今已进入第二个阶段,延续既定政策、继承已有方针自是情理之中。《济南都市圈规划》之后,省内黄河三角洲周边城市及半岛城市相继找准未来定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十二五”规划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省第十次党代会再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南都市圈”,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济南加速提升辐射力、竞争力和吸引力,与“蓝”“黄”相呼应、共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帆的迫切期望。
过去5年,构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南全力以赴且卓有成效。未来5年,从都市圈中昂首崛起,济南信心十足且责无旁贷。
济南都市圈:
千年古城的大城之梦
济南,这座千年古城一直都有一个大城梦。无论是近现代史还是当代史,她都是山东当仁不让的中心城市。然而,在当今外向型经济风头正劲的时代,沿海地区因其更便捷的交通、更开放的思维而受益,经济社会突飞猛进。济南,如何发挥其省会优势奋而崛起、领一方之先,成为决策者须长谋远虑的一大命题。
规划,在近十年的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半岛城市群规划还是鲁南经济带,抑或是最近几年的焦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无不是规划引领区域发展,无不反映出省委、省政府志在用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指引未来、谋划将来的良苦用心。
早在2004年,我省就开始研究策划济南都市圈规划。以济南为中心的“6+1”都市圈,集中了全省1/3的土地面积、1/3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在全省区域发展中肩负着实现中部崛起、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使命。
历经三年的调研、起草、评审,2007年12月27日,《济南都市圈规划》正式出台。从这一天起,省会济南的改革与发展便和德州、泰安、聊城、莱芜、淄博、滨州等6个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济南都市圈辖区总面积为5.23万平方公里,共包括7个设区城市、6个县级市、28个县城、428个建制镇,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该都市圈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为“双核、多心、网状支撑”。其中,“双核”指济南和淄博;“多心”即5个次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期间,将重点推进济南中央商务区建设,建设济南科学城,打造鲁西北门户城市带,实施“引岱入济”,培植五大产业基地,构筑出海通道,打通济西走廊,建设城际交通网,开发齐鲁文化产品等十大项目。
在这片区域中,我省将济南都市圈定位为“蕴育齐鲁、开放创新的文化型都市圈,山水形胜、生态宜居的环境友好型都市圈,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基地,环渤海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一张排满的时间表更让人感受到济南都市圈规划建设的紧迫性:
2006年—2010年,将都市圈建设成为核心城市金融及区域管理服务功能强大、核心区制造业发达并一体化发展、都市圈各级城镇规模及竞争力明显增强、区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完善、都市圈协调机制基本建立、健康化发展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镇密集区域。
2011年—2020年,将都市圈建成功能一体化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财富相对均衡、地区生态与资源环境互为协调、人文氛围浓郁、经济实力强大的网络化城镇密集区域和环渤海地区基础产业与制造业基地。
2021年—2050年为成熟阶段,通过强化与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等区域的社会经济协作,将都市圈建成高度和谐一体化发展、具有强大区域竞争力的城镇密集区域,未来环渤海大都市连绵带中重要的区域单元。
得知济南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全省战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吕斌教授曾这样认为:济南都市圈承担着强化济青轴线,加强鲁西地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扩大山东省经济腹地的重任。这块区域地缘优势十分突出———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紧密相连,西与中原城市群遥相呼应,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国中西部广袤腹地的衔接地区,济南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对弥补半岛板块经济腹地偏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