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人士说,是由于今年春持续低温病虫加重发生。这个观点不无道理。比如山东苍山县的菜农张学山的茄子大棚、茄子研发结的茄子也一直在掉。广西菜农反映年初广西不少地区的气温低蔬菜生产周期拉长,产量大幅下降。但笔者知道,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自然灾害袭击导致农产品失收的情况经常发生,即使是如此,也鲜见“一棵白菜贵过一斤猪肉”这样的荒唐价格现象。当然,也有不少分析人士把之归咎于油价上升。比如北京的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就认为,近期的成品油接二连三上调推高菜价。这个分析也不是毫无根据。但是,应该看到,菜价上涨在3月前三周即在油价上涨之前已涨声不断。假若翻开近年农副产品涨价史,更不难发现近来什么“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涨价怪像也频频出现,而同期油价也未见调高。
实际上,在农副产品数倍涨价的轮番出现背后,一个问题愈来愈明显,这就是蔬菜生产销售已出现了畸形。正如一些专家所言,近年来,菜价暴涨的深层次原因乃由于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纷纷下降,产销信息“糊涂账”,让农民无所适从,没有权威的信息指导(见江西日报2012年5月6日)。
人们知道,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悬殊。一个地方遭受自然灾害袭击,急需各地方提供包括蔬菜供应的支持。各地并非缺乏蔬菜流通商户,他们也不缺乏流通资金,缺乏的则是权威的流通信息。哪个地方的种植什么,面积有多大,没有一个详尽的信息,这样,菜农只能凭感觉去判断。而跟着感觉走往往碰钉,重复他他乡地种植,难免缺乏了竞争实力。这样,遭遇到其他问题当然只能听天由命。因此,在一个地方建立一个大流通格局就显得十分迫切。
养殖及蔬菜种植销售需要大流通,唯有建立大流通才能做到互通有无,去弊存利,才能避免买难卖难,菜贱伤农,菜贵伤农等问题的出现。实现市场需要量与菜农产品的动态平衡。从目前蔬菜流通情况来看,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占零售价格的70%左右,流通成本已远远高于生产成本。利润的提升空间已悄然向流通环节转移,使得流通成本在蔬菜价格构成中趋于主导地位。流通成本趋于主导地位只是说明蔬菜流通环节利润存在提升的空间,并不表明流通环节的利润就高,存在暴利,有研究表明,我国蔬菜流通各环节的毛利润率在10%~15%之间,这属于正常范围。不可否认,我国蔬菜流通成本偏高,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是我国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损耗达30%左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5%。这30%的损耗会以成本的方式转嫁给消费者。调查表明,摊位费占整个流通费用的1/3左右,而这些无疑都将转移到最终的消费者身上。加大对批发市场公益性的支持力度,并将批发市场的公益属性合法化,必将有利于蔬菜价格的稳定和流通的畅通。
解决蔬菜大流通中的矛盾涉及一个顶层设计问题。这个“设计”,客观上由地方政府或相关权威机构合力进行承担。但在笔者印象中,一些地方政府大流通似乎缺乏了相应的热情,没有把之与城镇化、工业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抓流通口号,尽管不少见,但悉心解决流通中的具体问题缺乏相应的措施。大流通与工业化、城镇化严重脱节,必然会导致“蒜你狠”等怪象不断地出现,困扰社会,损害公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