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叹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批评这位母亲溺爱孩子的同时,我们不妨在这极端个案之外更广泛地审视一番: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是农民工子弟。父母拼命打工、省吃俭用,供他们上学。当他们好不容易在大城市找到工作岗位时,却发现要在城市扎根,要像同龄的城里人那样过上“幸福日子”,并不容易。
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里外来人口不断扩容,其中年轻劳动力占了大部分。与父辈相比,他们有更高的学历,视野较开阔,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强烈的消费愿望;但是他们往往缺少父辈那种吃苦耐劳的品质,心理抗打击能力比较差。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大多也是独生子女,没有学会竞争、妥协、包容、宽厚的交往技能,对未来期望值高,但在现实面前又经常受挫,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城市怎样帮助这些农民工子弟更好地融入?这部分年轻人在求学、就业或创业途中,难免遭遇多种困难,社会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因为相对于贫富差距,人们更不能容忍的是机会不平等。所以,保障机会公平很重要,其中教育公平尤为重要,不仅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更要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例如,教育部推出新政,从今年开始的五年内,国家确定的21个省的680个贫困县约1万名学生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这就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很好举措。同时,还要为农民工子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拆除多种“壁垒”,给他们更多选择权和发展机会。当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打破阶层固化,实现隔代脱贫,这样,他们的“贫困心病”才会祛除,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前行。
除了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有关机构、部门以及媒体,还需要更多地了解农民工子弟的需求和困惑,进行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不要老是盯着“富二代”愤愤不平,这部分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坐拥财富并不等于坐拥幸福。与其关注“富二代”,不如看看“富一代”。当年他们中不少人也是出身贫寒,却有着一些可贵品质,如超过一般人的勤奋刻苦,应对失败的能力,对机遇的敏锐把握,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等。同时,要引导农民工子弟成为一代成熟而理性的青年公民。要敢于直面各种问题乃至不美好的事情,对于各种社会现象,要善于作理性的判断,才不会只流于愤世嫉俗,不会仅以发牢骚为快,不会遭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农民工子弟自身也应发扬父辈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敢于拼搏,永不言弃,努力在未来竞争中把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