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工荒背后的中国人口结构矛盾
时间:2012-04-26 09:44:00  作者:中评社 
    在用工荒背后,是中国人口的结构矛盾,而今后十多年想改善中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儿童抚养比和总抚养比也是突破口之一。近日,人口学者易富贤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如是说。文章如下。

  民工荒背后

  问:中国自2003年以来,连续十年出现民工荒,从人口学者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易富贤:2003年开始,中国沿海开始出现“用工荒”。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 “用工荒”戛然而止;然而,2010年之后,用工荒卷土重来;2011年、2012年更是全线告急,珠三角告急,长三角告急,甚至江西、四川、湖南这些以往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全面告急。

  对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忽冷忽热的现象,其实从人口学角度能够解释。2010年人口普查证实1996年~2010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4左右,远远低于人口的世代更替水平,中国总和生育率持续降低。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变化最为敏感。2002年中国20岁~39岁青壮年劳动力达到4.5亿的顶峰,2003年开始负增长。中国在2003年之后出现民工荒。

  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后用工荒更加凸显,这次与2004年的民工荒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20岁~39岁人口快速减少,而且19岁~22岁人口在2009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急剧减少。

  2006年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认为15岁~64岁总劳动力要在2016年才达到高峰,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2012年在达到顶峰后就开始负增长。

  问:与民工荒并存的是就业难。您如何解读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易富贤:中国现在坚持低生育水平,一个重要理由是认为人口多导致就业压力。而作为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生产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就业机会更取决于人口,而不是人均收入。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消费市场,就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少就业机会。

  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消费产品剩余化、多样化的时代。现在缺的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一个正常的社会是2个消费人口提供1个就业机会。我比较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劳动力与总人口比例在50%左右或以下。

  中国目前之所以失业问题还不严重,是因为国际社会给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目前,一是中国年轻劳动力正在快速减少,大量的企业将转移到印度等年轻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二是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结构老化,购买力下降;三是发达国家在拓展新产业出现困境后,为了保证国内就业,将保护制造业。

  这三方面原因将导致国际社会提供给中国的就业机会减少,而中国的内需市场根本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大量中老年人劳动力将失业。中国将面临“年轻劳动力短缺”和“中老年劳动力过剩”长期并存的局面。

  问:有观点认为,好像中国人口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可无限供应,您又怎么看中国目前和未来的劳动力供应形势?

  易富贤:从日本的情况可见劳动力变化对经济的影响。由于长期的低生育率,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15岁~64岁总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非常缓慢,1995年之后开始负增长,1995年~2010年GDP年均只增长0.9%。

  中国现在不但面临劳动力短缺,也面临人口结构老化,中位年龄将从现在的35岁提高到2030年的44岁。中国产业升级的能力将越来越难。中国年轻劳动力短缺却很可能让“中国制造”既减量,又提不了质。

  中国15岁~64岁总劳动力从1979年的5.6亿增加到2012年的10亿,而目前从数据看,中国20岁~39岁青壮年劳动力到2011年减少为4.2亿,比2002年减少了7%,而到2032年将减少到2.9亿。

  社会对19岁~22岁人口数量变化最为敏感,这是企业所需的最有活力的新增劳动力,是大学年龄人口,是参军入伍年龄人口。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2009年中国19岁~22岁人口数量达到历史顶峰(1.05亿),然后就快速减少,到2019年只剩下0.57亿,10年下降差不多一半。

  劳动力短缺并不意味着充分就业,相反,失业率会更高。日本劳动力短缺后,失业率反而从1980年~1989年的2.5%升高到2000年~2009年的 4.65%。中国与日本还不同,中国有庞大的“过剩”中老年劳动力,产业升级之后,他们如何就业?

  劳动力红利是真红利

  问:人口红利被认为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学者认为,目前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助推即将消失,您的观点呢?

  易富贤: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昉率先引进人口红利理论,将计划生育降低生育率所引起的抚养比降低称为“人口红利”。胡鞍钢等经济学家也认同这一观点。

  2006年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也认为,“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

  总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0岁~14岁儿童、65岁及以上老人)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人口)之比,总抚养比包括儿童抚养比(0岁~14岁儿童与劳动人口之比)和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老人与劳动人口之比)。

  其实儿童抚养比是投资,老年抚养比是还债;生育率下降越快,儿童抚养比下降越快,今后老年抚养比上升越快。我比较了1961年~2010年日本、欧盟的人均GDP增长率与抚养比的关系,发现人均GDP年增长率与儿童抚养比是正相关关系,而与老年抚养比是负相关关系。

  中国经济确实将在2013年后开始减速,但并非因为总抚养比上升,而是因为劳动力开始减少和老年化加速。所以,真正的人口红利是人口数量红利、劳动力红利,而不是低抚养比。

  问: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问题。这种人口结构将对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易富贤:有人认为总抚养比低就是人口红利。我比较各国的情况,发现总抚养比并不是越低越好。总抚养比太高意味着“不堪重负”的人多,总抚养比太低意味着“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多,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总抚养比在50%~60%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

  六普显示2010年中国总抚养比只有34%,比当年日本或韩国抚养比的最低点还要低,必然导致今后老年抚养比(人口还债)的大幅反弹。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债比日本和韩国要严重得多。

  2010年世界平均儿童抚养比为41%,除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1%,连发达国家平均也还有24%,中国只有16.6%。

  中国近期经济问题的核心是总抚养比太低(儿童抚养比太低),内需不足,不仅仅是人均消费能力不足,更主要是消费者数量不足;中国远期经济问题的核心是总抚养比太高(老年抚养比太高),劳动力不足和老年化。

  化解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展婴童经济,通过提升现在的儿童抚养比,而降低今后的老年抚养比,尽量让人口结构恢复到柱状结构。

  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只能依赖内需,既需要提高人均消费能力,更需要增加消费者数量。如果中国能在今后十多年将儿童抚养比提高到30%左右,将总抚养比提高到50%左右,那么中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包括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将大为改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