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理想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其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与方法论,贯穿整个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
认知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这一方法论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具备考察的唯物性和考察的辩证性。所谓考察的唯物性,是要求教育者在认知理想信念教育的各类问题时,不带预判、不怀偏见、不作保留地接触实际情况,要多采用那些可以获得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材料的认知方法,例如亲身体验、实地调研、访问面谈,而应少采取那种通过粗阅材料、道听报告、偶闻消息的方式方法。所谓考察的辩证性,是指考察时既要深入实际,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当辩证地认识矛盾,即要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论证等方法把握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矛盾,一是要把握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比如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运行状况;二是要把握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比如当前教育进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隐患和事例;三是把握所谓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比如教育对象在时代变迁下的整体性心理变化。
分析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掌握了教育进程中的基本现实及代表性矛盾后,需要对具体问题中的矛盾进行分析,即要分析问题中矛盾的相对构成,分析具体问题中矛盾的主次性、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论原则具体对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与创新工作而言,包含两个基本要求,一是需要以具体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二是需要以具体的分析方法为途径。矛盾分析过程要以具体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是要求教育者在分析具体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中的矛盾组成时,时刻不能忘记矛盾交织所导致的问题是什么,矛盾的分析应当有其具体的任务,正如列宁所说:在具体的环境中必须提出具体的政治任务,(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变化的。所谓矛盾分析过程必须以具体的分析方法为途径,要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抽象、综合等方法,甚至将之完全代替具体分析方法的误区。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不同,矛盾组成和表现自然也就不同,不可一并抽象化处理。
研究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论——“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主张是“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具体而言, 一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原则,即着眼于历史必然性的批判,寻找理想信念教育中问题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具体条件。教育问题不会凭空生成,要解决问题,就要正视历史,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从问题产生的根源性条件入手,把握其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内在逻辑的关系;二是内在否定的原则,事物都是自我实现同时也是自我否定的,而且两种倾向的推动力是相同的,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困境产生的一些社会因素、内部原因,如果妥善处理,同样可以成为改良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例如教育对象自我个性的凸显也能够带来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信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能够带来教育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三是制高点批判原则。不同层次、不同区域高校在强化和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时,绝不能抛离自身的传统及经验,为求新颖或是政绩而凭空架设一些“新模式”、“新体系”、“新方案”,而要踏实以历史材料为出发点,从自身历史中萃取逻辑,以逻辑预见历史,使各种教育模式、教学方案集中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疏导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和创新教育过程的理论方案最终都是为了将这种具体化的模式付诸教育实践。在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一方面要认识到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依存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理论方法与实践方法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作用。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优势,积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外的学科力量、学生自身力量乃至社会力量参与到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范畴中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更多的研究方法、实践思路。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的对立性在于其作用的对象不同、运用的环境不同;两者的统一性在于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有效改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健康积极的争鸣、研讨和交流,加强理论学者和实践教员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各种方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适宜的运用,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强化与创新随时随境都能有方可用、有法可循,使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及时转换理论视角,准确把握实践方向,正确应对时代呼唤,及时解答现实问题,从而永葆生机和活力。
(邓建平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