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面对动辄百万元的房价,年轻人凭自己的收入已无力承担,往往需要父母的资助。
是否要掏光“棺材本”为后代买房,把钱给了他们,今后的养老怎么办……记者昨日(26日)走访城内数个养老机构,发现愿意与不愿意赞助儿辈、孙辈买房的老人各有说法。回答虽不同,却都折射出高房价下的人生百味和生活艰辛。
个案一: 一人买房三代人出钱
“我外婆拿了10万元,父母出了10多万元,我们夫妻俩出20多万元,交了首期款”,在全家人的资助下,某事业单位职工吴小姐买了一个三房单位,价格105万元。
吴小姐的外婆一间房,父母一间房,吴小姐与丈夫、女儿住一间房。吴小姐说,他们不是“啃老族”,房价涨得太快,“夫妻俩每月收入有8000多元,但要应付4000多元的月供也很吃力。”
个案二:首期月供全由父母埋单
小林要结婚买新房,可是月工资六七千元的他难以承担高房价,“顺理成章是父母出钱”。今年5月,小林的爸爸负责60万元首期和每月1万元的月供,小林买入一套总价200多万元130多平方米的房子。
“过去全家常到酒楼吃饭,现在能省就省”,小林说,父母也会搬到新房一起住,他会更加努力工作,希望将来能自己负担月供。
个案三:觉得父亲出钱是应该的
王先生刚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26万元由爸爸负担,王先生的爸爸是普通员工,26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首付有10多万元是借的”。
“他们出钱是肯定的,这个没得商量”,王先生说,他没有计划将来和父母一起住,“如果相处不好,会吵架的”。
记者调查:愿资助后代买房者占多数
究竟老人愿不愿意为后代买房,记者走访广州市老人院、友好老年公寓、寿星大厦等养老机构,发现愿意为后代出钱买房的老人占多数,但不愿意为子女买房的老人也有其道理。
坚决反对派:卖了房子住老人院
“我把房卖了,不留给他们”,70岁蔡老伯是坚决反对为后辈买房的“代表人物”,“我在宝岗大道有间7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已经把它卖了到老人院住”。
“我有三个女儿,都不知道房子该留给谁”,蔡老伯说,他在养老院住了三年,小女儿都没来看过他。
“我不会为她们、孙子买房出钱”,蔡老伯说,他并不后悔卖楼住养老院。
义无反顾派:需要资助我一定会帮
“家人对我很好,我不知道该住哪个子女家,才来养老院住”,陈婆婆是退休职工,每月租金、退休金等收入有四千多元。
今年,陈婆婆的孙子购买了两房一厅,月供五六千元。陈婆婆说,孙子的收入不错,月供没问题,“如果有一天,他们供不了月供,我肯定会帮助。”
彷徨中间派:积蓄不多只能留着养老
88岁的陈婆婆住在老年公寓别墅区的一房一厅。
“我的孙辈都是打工仔,没有能力买房”,陈婆婆说,“我已经为一家三代人当保姆,到了该享福的时候,况且自己的积蓄也不多,无能力再资助后代买房,还要留些钱养老用。”
例外:孝顺儿子帮父母供房
并不是所有后代都要“掏空”父母“棺材本”买房,也有儿女买房给父母亲住。
过几天,江叔和老伴准备去国外度假。老两口的房子由儿子伟仔负担月供,衣食无忧的他们近来迷上了旅游,国内国外四处跑。
已经工作5年的伟仔是一家电台的播音主持人,月薪过万元,除了电台的工作外,还兼做小生意。
早在上大学时,伟仔就已到电台工作,工资上千元。大三那年,也就是6年前,家里准备买房,110平方米的房子只要50万元,首期付三成。当时,伟仔拿出仅有的1万多元积蓄给父母用于买房。
工作后,伟仔还接了一些临工,电台的上万元工资,他总是全数交给妈妈,用于还3000多元的月供,剩下的钱用作家用,五年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