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林飞: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
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来谈对城市、城市化,或者是小城镇发展的关系。我想给大家汇报的是作为一个建筑师的最近三年我们为北京周边还有河北、河南做了46个小城市的规划。小城市实际上就是村子,我们也参与了北京的顺义新城,通州新城的规划建设,也参与了最大的北京2004年的总体规划的这样一个规划研究工作。从不同城市尺度的空间形态来看,我觉得中国城市化的路可能还要依托大城市,特别是要发展大城市周边这样的卫星城市。
这种模式可以很快地依托大城市优势的资源,把周围或者其他城市的人,农村的人吸收进来,在这种同时要非常大力地发展村镇。因为我们村镇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空心化,没有人了,劳动力都进到城市里去了,之后城市中心区他们居住的实际上全部是地下室,很便宜的。他们喜欢居住在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提供了他来生存或者依托这个城市得到他产业发展的一个机会。我觉得城市为这些人提供方便,或者提供城市化这个过程的同时,在我们的小城镇和我们农村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强调他们的产业的升级,要允许、给予、政策引导创造这样的就业和产业发展的机会,依托当地的资源。
这样的话能做到我们当时在80年代提出非常好的思想,叫做“农村工业化”,离土不离乡。这样的话就能够控制到像刚才Timm Rohweder 罗维德先生提出的观点,中国的城市发展到多大才是一个头。最大的城市,全世界东京的城市2100万人,北京跟大城市莫斯科城市差不多,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就业机会,提供给人可以生计的范围是有限的,中国人口是巨大的,非常好的一个可以依靠的是我们在历史过程当中所留下的,或者所存在的农村和城镇,这种城镇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居住在里面?因为这里面缺乏就业机会。
这里面的条件非常差。没有基本卫生的上下水设施,没有能源供给,都是用传统的方式生火做饭。这些东西我觉得都是需要我们在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一些产业的政策移植,倾向于农村小镇,这里面有基本的资源、劳动力、包括我们的土地。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城市化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深圳,深圳发展到后期以后并没有很多的产业机会落户于深圳,而是落户于东莞这些地区。现在随着全球化,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这些工业面临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当时这些产业是在深圳和广州之间发展?而没有全部依托于深圳或者广州?实际上它也带动了广州和深圳之间农村、村镇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会为我们中国的这种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升级创造了机会。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理解,我觉得需要把大城市,这个大城市跟Timm Rohweder 罗维德先生说的,这是一个都市化的大圈子。我们这样一个农村的地区,完全三五千人这样一个农村小村镇,这种小村镇的发展并不是说没有机会,是有这样的机会,只是我们没有这样的产业转机,对基本的工作没有做到,对人类的文明过程当中我们忽略了这样的地区。
这个地区没有水电,没有基本的能源供给,都是用的最传统的方面,用的农业社会时代的生产方式提供或维持这样的方式。这是一个问题,中国有中国特殊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大城市,经济亮点、支撑点的大的经济核心区来发展周边这样的小城镇。或者是来把它连成一个城市群,形成一个都市化完整的范围相互联系,解决交通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是有序的,不是说我们现在要发展大城市,都向大城市先学,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可能需要大城镇,还有农村、大城镇和农村之间的需要一个协调稳定的发展,才能真正把城市和建筑空间的问题,特别重要的是产业。
实际上对于农村改造来说,城镇化发展来说,空间对此来说不意味着什么,不要求什么样的建筑和空间,他要求是你给我一个吃饭、就业的机会。他要求是这样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所以,我们建筑师就做了很多工作,我研究过一些经济问题,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建筑师实际上是很被动的,只是来建房的,建完之后会不会发挥更大作用?今后能不能存在?这是我们不能保证的。这是我对城市化的一个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