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不能重数字轻质量
“有人说,新型城市化就是住在城里的人早上能被鸟叫醒,住在乡村的人晚上能用热水泡澡,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贴切。”陈鸿宇说,新型城市化的内涵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普遍化,即不论住在城区还是乡村,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过上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基本权利。
新型城市化到底长啥样?陈鸿宇阐释为:产业结构“夹工夹农夹三产”,城市空间结构“夹城夹镇夹村落”,生态结构以“夹山夹水夹绿带”。他强调:“‘夹’不是杂乱无章,也不是粗略的功能分区;而是通过错落有致的交错配置,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双重集聚,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实现以提高国土的承载效率。”
陈鸿宇还指出,城市化率并非越高越好。当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其财富聚集将停滞甚至下滑。在美国,城市化率的极限是80%以下。因此大家要跳出城市化率越高、集聚能力越强的误区,不能只追求“数字上的城市化”,而应注重“质量上的城市化”。
新城区应注重产业和服务配套
新型城市化道路怎么走?陈鸿宇给广州划了两个“重点题”:一是“乡”的升级,二是“城”的转型。
谈到乡的升级,陈鸿宇说,当城市发展到都市带阶段,其发展并不单纯依靠城,而是依靠一系列组团。城市中心集聚规模后,资源必然向周边分散,形成多个发展极。因此,周边城区的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万庆良书记提出广州要建设美丽乡村,要注意,建设田园生态城区不是要把它建成‘睡觉城区’!”陈鸿宇指出,现在很多居住在番禺等周边区域的市民要到市中心上班,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公众和政府都为配套的不完善支付高额成本。而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的欠缺,不少搬到周边城区居住的市民过了一段时间,又不得不回到市中心租房或买学位房。
陈鸿宇认为,这反映出广州原来的规划还停留在传统城市化的道路上,局限于传统工业上升期对城市化的认识。当中心城区扩散的时候,只考虑到人口的扩散,没有考虑同步地推进产业扩散,造成人口与产业相互分离。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创新理念,以城乡一体的理念完善周边新城区规划,包括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配套;二是补课,在大量人口集聚而没有就业机会的区域,比如华南板块,要重点打造商圈和高端知识型产业,发展中小微企业,让居民就近就业创业和享受服务。
陈鸿宇还提醒,政府不能把财政资源过多集中用于中心城区的教育和医疗上,而应当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比如三甲医院在越秀区有14个,花都、增城、从化一家三甲医院也没有。而如果省重点学校、医院去周边区(市)、镇开设分校、分院,或者派出高素质的教师、医生轮替,当地居民就不必舍近求远了。
老城区应警惕“空心化”
谈到中心城区转型,陈鸿宇说:“如果按照传统城市化的道路走下去,可能出现两个情况。一个是中心城区过度拥挤,一个是中心城区空心化。”
中心城区过度拥挤,很多人都有体会;而中心城区“空心化”,会在广州出现吗?陈鸿宇说,这并非危言耸听。广州老城区一些过去的繁华地段,现在已经出现不景气,而且不景气的范围还在扩大。较早的例子有南方大厦,近几年,北京路的南段不少内街的房屋变成了仓库,本地人都不太愿意在那里住。
国际上不少老工业城市如伯明翰、格拉斯哥等现在都在通过“旧城再造”重振雄风,要解决工业化成熟期和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病”,就必须从提高人口和产业的同步集聚水平入手。广州要预防中心城区“空心化”,一是继续通过“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越秀区规划在长堤一带建设“民间金融一条街”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二是针对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和产业环境的不断劣化,阻碍产业和人口的同步再集聚的“瓶颈”,实行“退二还绿”,将土地腾出来发展都市生态绿地,创造宜居宜业的环境留住居民。
中心城区在引进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也要设法留住传统服务业。他举了一个例子:当许多IT公司的年轻人抱怨工资低的时候,人们可能难以相信,天河地铁街一个牛杂铺一年营业额能达到1000万。传统服务业在聚集人气、保持活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应忽视,因为“富有活力的城市应该多个产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