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甘于平庸对于常人来说无可厚非的话,那么对那些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的领导干部而言,不作为、慢作为、庸碌无为的懒政之举至少是渎职。
懒政虽不像贪污腐败、违法违规那样引人注目,往往为害于无形,却是潜藏于体制深处的“消极因素”。不作为,看似太平无事,实则耽误了改革创新的机会;慢作为,好像无伤大雅,实际上往往激化了社会矛盾。
前段时间,湖南新邵一民营企业打出“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宣传标语,而该县政府网站也发文将“获贫”称为“喜讯”。按常理,被评为特困地区,恰恰应该如芒刺在背,何喜之有?反以为荣的背后,恰恰是对国家扶贫资金和配套政策的“等靠要”心态,而根子就是无所作为的懒政思维。
今年两会前夕,两位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除。有关部门的反应令人匪夷所思:先表示不知此事,而后认定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正是在“不知此事”的推脱中,政府部门的监管之责被轻轻放下,又一处名人故居痛遭无妄之灾。
邓小平同志对懒政之害洞若观火。他曾经这样形容,“懒,就是意志衰退,不读书,不看报,不动脑筋,不下部队,好吃懒做”。1992年南巡时,耄耋之年的他又特别强调,“要注意不要养懒人, 要有好的政策”。小平同志不仅入木三分指出了病灶,而且开出了治愈的药方――“要有好的政策”。
“好的政策”,需要建立事权分工明确、问责机制健全的责任制度。分工不明确,责任欠分明,容易造成“一国三公,莫知谁从”的局面,无事则耽于争利,有事则委之推脱,于是“打太极”、混日子、装样子就成为最优的“生存策略”。如果分工明确,责任明晰,每个人都有负责的领域,做出成绩是自己的,出了问题也是自己的,以问责号令天下,孰敢精神懈怠?
“好的政策”,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功不赏,有罪不罚,甚至无功受禄,有罪得封,容易使智者裹足、勇者止步。鼓励创新,提倡勤政,要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真正得到奖励,形成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改革有风险,探索有雷区,创新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获得的,对失败者有包容的雅量,才会有更多人敢于作为、大胆尝试。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懒政少一分,发展热情就会多一分;勤政多一分,社会矛盾就会少一分。勤政,是一个国家无形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本。社会管理者当消除懒政之风,助长勤政之气,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