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区域经济专家、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
◎培育增长极首先需要培育出它本身的增长机制,并不是政府要哪增就哪增的。
◎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既可以通过加大分母——也就是提高区域GDP,也可以通过减小分子——即减少人口来实现。这就回到了一开始我们所讲过的转移人口的问题。
◎健康的城乡系统应该包含大都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城镇—农村。广东小城镇很多,但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发育不良,未来应该形成梯次效应。
每年全国“两会”,城乡统筹、区域协调总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农民工进城等热点的提案也不在少数。作为一个区域差距明显的省 份,广东素有“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一说,让不同区域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如今迫在眉睫。针对这一话题,南方日报专访了知名区域经济专家、国家发 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
肖金成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仅是政策方面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体制观念方面的原因,自然地理方面的原因占了很大比重。
经济增长培养增长极范围不能太大
南方日报:您认为广东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有什么?
肖金成: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仅是政策方面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体制观念方面的原因,我认为自然地理方面的原因占了很大比重。珠三角在这方面有着 不可比拟的优势,沿海、毗邻香港、有特区,改革开放得最早,而且珠三角的土地肥沃,在历史上也是富裕的地区,这些优势是粤东西北地区难以企及的。特别是粤 东西北地区处于省界的边缘,远离省会,边界地区比较落后,这在全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很难改变的,也不是说修条路就能解决的。有的地区本来就不应该集聚这 么多的人口,自然禀赋差的地区一旦承载的人口超过其承载力,就会导致贫穷落后。
最根本的,还是要转移人口。从广东的情况来看,珠三角占GDP的比重比较大,周边的GDP所占比重比较低。在市场经济下,人应该从欠发达地区流 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减少了,人均GDP才能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才有可能。所以,广东近些年提出并实施的“双转移”,是很有道理的。
南方日报:不久前广东公布了粤东西北三个区域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把粤东地区定位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粤西地区则将建设成为“全省经济新增长极”。广东正在有意识地在欠发达地区培养两个新的增长极。
肖金成: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培育增长极首先需要培育出它本身的增长机制,并不是政府要哪增就哪增的。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把深圳作为一个案 例。深圳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它的经验是什么,它的模式是什么?我们来看,深圳的范围比较小,原来的特区面积还不到500平方公里;深圳特区的政策也很优 惠;还有深圳当时作为“窗口”,国家和广东省都投了很多资金,做好了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因为这些体制机制上的优势,于是很多外资吸引来了,大量人才也南下 淘金,深圳才发展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来,要培养一个增长极,首先范围不能太大;要有真金白银的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要有好的体制,最好是小政府大社会;政策要优惠;地理位置和环境还要好,是大家愿意去的地方。这样一个增长极才能培育起来。
分析完深圳,我们就可以来看粤东和粤西。当年深圳特区有政策优惠,粤东的汕头也是特区,为什么发展不够好?粤西的湛江、茂名地理位置都很好,为 什么进驻的企业还不够多?其实还是缺少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不到位。那么应该谁来投入?至今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显然,依靠本地财政肯定是不够的,广 东省甚至国家的投入都应该加大。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培育增长极不能像撒胡椒面,我建议还是重点围绕几个区域中心城市,比如汕头、潮州、湛江、茂名等,让产业和人口集中起来。
公共服务政府可决定公共服务水平
南方日报:中央和广东都在推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有些地区就是要限制发展以生态保育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域协调发展似乎应有更多的内涵?
肖金成:是的,由于自然禀赋的不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我觉得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应该是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大 致相当,差距缩小。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既可以通过加大分母——也就是提高区域GDP,也可以通过减小分子——即减少人口来实现。这就回到了一开始我们所 讲过的转移人口的问题。过去由于政策、制度的障碍,人的流动并不顺畅,现在就要消除这些障碍。
另外,欠发达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应该更关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包括教育、医疗、保障等等。经济发展水平是市场决定的,很多时候政府无能为力,但公共服务水平恰恰是政府可以决定的。
财力支持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可借鉴碳交易模式
南方日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财政转移支付是其中的关键。由于省级财力有限,势必需要在全省进行横向统筹。但显然,要让发达地区拿更多的钱也不容易。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核心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肖金成:纵向转移支付的确比较容易做,但省级财政集中太多、下拨太多也容易影响积极性,而且它其实是个无底洞。因此横向转移支付非常有必要,但 横向转移支付必须明确受益者和受损者,要明确按照什么标准来补偿,这的确是个难题。实际上,国内在横向转移支付方面也有过一些探索,特别是河流的上下游之 间,比如海河流域,但机制方面也不是太成熟。我觉得广东的珠江上下游在这方面可以先行先试,做一些探索。
在这里我提一个建议,财政的横向转移支付可以借鉴碳交易的模式。因为碳排放量基本可以和发展水平划等号,因此各地可以按照人口和土地确定碳排放 权。这个碳排放权发达地区可能不够用,欠发达地区可能用不完,所以发达地区的碳排放量一旦超过了其排放权,就应该拿钱出来向欠发达地区购买排放权,财政的 横向转移支付也就实现了。这个办法也使得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变得可量化,目前我也还在研究当中。
城乡布局城乡系统应形成梯次效应
南方日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汪洋书记曾经说,“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肖金成: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不同的居住形态。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其单位面积要集聚更多的工业要素和人口,这不仅是节约土地,也是低碳的要求。诺 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的理论,当城市规模和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而城市单位面积的人口越多,服 务业也会越发达。所以城市一定要集聚,规模也一定要大,才能形成规模效应。相反农村是以分散为特征。农村是以土地为基础,没有土地就很难发展农业。而且农 村就应该是生态化的、美丽的、接近自然的。
我说“让城市更城市,农村更农村”,其实就是批评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空间格局必须要进行优化调整。
广东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方面还应该特别注意一个城镇化的问题。我注意到广东最近强调的是“城市化”,可能是因为广东的城镇比较发达,所以更多 强调“城市”,但“城市化”与“城镇化”本质上没有差异。健康的城乡系统应该包含大都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城镇—农村。广东小城镇很多,但大 城市和中等城市发育不良,未来应该形成梯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