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王澍:“睡城模式”是一种“反城市化”
时间:2012-03-04 07:37:36  来源:建筑中国俱乐部  作者:王澍 
    中国正在进行全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城市化,但是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被商业逐利价值观左右,出现大量“城市病”。“睡城模式”植入到中国的城市化中,实际上是一种“反城市化”,变成了全面“郊区化”。

  世博会唯一乡村案例馆设计者、中国唯一获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的着名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建议,我国政府应利用这次大批量建设公租房的契机,由政府主导,以公益原则,对过去进行纠偏,重构城市基础形态,重“量”更重“质”,防止贫民窟现象,将中国式“公屋”建设成为“高而不贵”的“国家品牌”。

  “睡城模式”是一种“反城市化”

  王澍认为,在过去十多年中,房地产市场在企业的主导下,以逐利为目标,无论色彩,还是建筑型态,都是用商业原则创造出来的。各种小区都是封闭的,保安站岗,把小区中的居民和围墙外的世界完全隔开,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不相往来的堡垒,邻里守望的安全感被互相戒备所代替,传统的和谐、融洽街坊格局被彻底破坏。这种状态正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他介绍说,在欧洲,传统的老城都还在,房子都是临街的,街坊大院是和公共性生活连接在一起的,人走出家门,就直接上了街道。多年来我们搞城市建设的样本,全部是国外郊区建设的模式,封闭式的小区最终成为“睡城”---白天无人,晚上回来睡觉,没邻里生活。

  他说,即使在欧美郊区,也有公共生活的传统,有读书会、教堂礼拜、聚餐等。上世纪70年代,欧洲曾经专门炸掉一大批现代建筑,就是意识到那样的建筑会导致良好的公共生活无法形成。近20年来,我们的城市化在很多方面并不符合公共性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政府投入巨大的各种基层建设机制,包括社区建设、“邻居节”等所致力构建的和谐、稳定、文明度都很难真正起作用。

  “建筑,可以改变人的意识和思想。”王澍表示,希望这一轮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公租房建设用“开放式”格局,科学规划,从建筑角度,化解“堡垒”.包括大学、美术馆、音乐厅等也应“打碎”混合穿插在居住区中,为城市的公共性服务,为社区服务。剑桥、牛津等大学就是如此,罗德岛设计艺术学院是在山坡上和住宅混在一起。学校的美术馆图书馆也是社区设施,互相融合,共建共享。

  让不同收入人群实现混居,祸福与共

  商品房价格差距很大,不同收入的人群,居住在不同的小区,很容易形成阶层对立。在原有的住宅开发模式下,这种局面无法改变。王澍认为,政府主导公屋建设,就可通过“贫富混居”,构建“混合型”的城市居住结构,弥合社会矛盾。

  “在我们小时候,班级里的同学,有的是高级干部的子女,有的是知识分子子女,也有不少是普通工农子弟,大家都是同学,互相串门,一起做作业,共同成长,这种结构现在越来越少。”王澍说。两极分化、各有各的圈子、各过各的日子的状态现在越来越严重。应通过公租房在区位上的合理配置,让穷人、富人、艺术家、农民实现混居,形成公共生活的丰富性,避免贫民窟的形成。

  王澍认为,公租房应有足够的量,做到“人人均可租用”,根据收入收取不同标准的租金。他举例说,在欧洲,有不少城市,公租房规模占到全部住房的一半。历史上有不少建筑大师的着名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让不同阶层人群共享蓝天、共享公共设施、和谐混居的思想。如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1952年设计建造的马赛公寓,从单身汉到大家庭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住宅,并形成一个集体性社会,过着祸福与共的生活。公寓的底层架空与地面上的城市绿化及公共活动场所相融,让居民尽可能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增进相互交往。成为建筑史上的名作。

  王澍说,通过合理的建筑规划,不仅仅是满足人们住有所居,还能在城市化中体现出优秀的价值观和思想,这种对世界的贡献,真正称得上“中国的软实力”.以这么大的公租房建设规模,如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再为世界创造一个社会事业发展的“中国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建筑也会对人产生腐蚀,公房应高端、有文化,但绝不华贵

  王澍认为,“公屋”和商品房只是产权关系的区别,作为公益项目,不仅不应降低品质,反而应体现时代的水平,成为城市品质和品位的“主导者”、“引领者”。

  作为一个经常在国际建筑学界获大奖的建筑师,王澍说,现代建筑学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传统,很多着名建筑师都愿意从公益的角度,为社会创造优秀的作品。公屋定位应是“引领” 主流导向的城市 “代表作”,是城市品质和文化的代表符号,而商品房则是“追随者”.柏林二战之后至今大量地搞公共住宅建设,很多大师都在那里留下作品。大家的观念普遍是,这是公共住宅,一定要设计好。走到哪里看到个好作品,就知道一定是公屋,而那边那个差的肯定是商品房,“这么差,一定是开发商干的”。

  他举自己考察过的例子说,在德国斯图加特郊区,一批大师共同打造了公租房社区;现代设计的鼻祖包豪斯学派早期的一批大师,就专门为工人社区设计建筑;布鲁塞尔的社会主义社区,也是由大师打造。材料很朴素 , 但是设计很用心,投入也不大。现代建筑学甚至有一种观念 , 建筑的造价不应太高,看到高造价的房子应该感到是“不道德”的。很贵的社区就属于“不道德社区”。

  他认为,建筑也会对人产生腐蚀,可以让人“腐败”,建筑的设计思想,应有助于保持社会的品德、价值观。要让人们明白,生活品质不等于华贵,高端设计并不等于华贵的住房。韩国在80年代曾兴起“贫寒美学”的运动,提倡“贫寒是高贵的”的价值观。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主流导向也是如此,白粉墙很廉价,但是代表品格高洁,文澜阁用黑粉墙,是有文化有品格的表现。明朝文人看到老地主的雕梁画栋,会报以轻蔑的一笑,认为那是低层次的人才会使用的。公租房的设计思路也应该是高端的、有文化的,但是成本不高、绝不华贵。

  让“高而不贵”的公租房成为“国家品牌”

  王澍认为,“高而不贵”的公租房应承担创新使命,不断引入先锋的、有创意色彩的设计理念,为中国的居住文明创造核心竞争力。

  他举例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土建筑研究中心就在里昂附近,是用生土、夯土技术,来创新建设公租房,有十几个先锋设计师的作品,完工后十分受欢迎,“一房难求”.面临世界上前所未有城市化规模的中国,要为那么多人口在城市里提供住宅,最应该高举起“公屋”大旗。

  他建议,可以选择一个城市先搞试点。邀请优秀的国际设计师来为中国公屋设计高品质、低成本的住宅。并集中政府部门人士、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共同参与,制订行业、产品“标准”,成熟后推行全国。还可以考虑举办“中国公共住宅双年展”,就像闻名世界的“威尼斯双年展”一样,成为“国家品牌”,甚至成为“国家名片”,不仅从量的广度,更从质的高度,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居住水平,展示全球公屋中可以分享的价值和模式,在不断创新中,为全世界创造最新最好的公屋发展模式和建筑型态,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享受最先进的居住文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