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城小村——北京城乡接合部城市化探索标本
时间:2012-02-06 15:02:56  来源:手机看新闻 

  提到城市化,人们往往会直接将目光投向大城市边界之外的广袤土地,又有多少人会注目或与自己小区仅一墙之隔的城中村呢?北京大城小村里的探索和经验,当贡献于中国更广阔天地的实践

  村庄里的创造

  我们梳理发生在首都北京丰台村落的这些故事,探寻这座超级大都市着力于细胞上的创新密码,记录前行中国的些微印记,并试图与读者一道读懂自身生长的逻辑

  北京,穿越3000年的历史长河,以共和国首都的身份矗立于今日世界都市的版图,近30多年间,更成为观察当今中国蓬勃成长的鲜活标本。

  对今日北京的观察,乃或对当代中国的观察,可能已经不再需要仅仅止于疾步前行中的华丽魅影。

   掠过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也会有不为人们熟知的寂寞乡村;穿过林立的摩天高楼,也有会仍然蜿蜒的乡野土路;与金融街、CBD行色匆匆的俊男靓女擦肩而过 之后,你甚至还可以快速切换到贩夫走卒聚居的背街小巷那些所谓的乡村,其实有些就位于北京城区的核心位置,其距离天安门这样的显赫地标不过十几公里。

  提到城市化,人们往往会直接将目光投向大城市边界之外的广袤土地,又有多少人会注目或与自己小区仅一墙之隔的城中村呢?

  在北京这样一个超级大都市里,城市与乡村犬牙差互,市民与村民交错而行。在那些近在咫尺的城乡接合部,一个外界不甚了解的北京,或许还没有那么的光鲜非凡,可是在那里静悄悄发生着的变革,却是那么的真切和生动。

   在那里,一些“小村”曾似一块块洼地,与摩天楼群共同呼吸——它们或是早已完成了“上楼”,尚因社保等原因仍顶着“村”的帽子;或是依然在“吃瓦片”, 靠出租房屋获益,那低矮小楼丛聚之处,外来人口集聚,乃至夹杂着些许污垢;它们大多经历过有些“夹生”的城市化,既期待土地含金量的不断释放,又担心村去 人散、拿了沉甸甸的补偿却可能从此无所依凭

  这些,当然绝不独见于北京,而恰恰是每一个中国城市都普遍遇到又无法回避的新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大课题。 详细》》

  草桥村变身记

  这个从明代起就为北京供应花木的小村落,正在完成它最后的城市化蜕变。让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一直是王茂春引以为豪的事。这只拧紧绳子的手,就是经济关系

  王茂春还不甘心。这位北京市丰台区花乡草桥村党支部书记,觉得自己祖居的京西南村庄可以像京东国贸地区那样光彩夺目。

  从地理位置上看,草桥与国贸一带确实难分轩轾——前者在西南三环,后者在东三环,两地与天安门的距离相若,各自的区域内甚至都有一座巨大的立交桥。

  北京人都知道:作为首都CBD核心的国贸区域,号称“中国金十字”;而草桥,最著名的地标恐怕是附近的300路公交车总站,这趟围着48公里长的三环路转圈的公交车,号称“全世界最拥挤的车辆”。

  草桥不是国贸。由于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建设工厂,京东地区也许是北京最早展开城区拓展的区域,而草桥至今还是个“村”。但草桥仍然期待成为下一个国贸。这个从明代起就为北京供应花木的小村落,正在完成它最后的城市化蜕变。

  虽然叫“村”,但此时这个有着20多家集体企业的“村”,涉及花卉、物业经营等多个领域,全村的经济收入超过7亿元。草桥村民住的高层小区整饬洁净,每一户都拥有村集体经济的股份,有分红、有福利。

   “现在,草桥村民不仅百分百就业,平均每户职工工资加股金分红年收入可达5万到6万元,70%以上村民家庭有了私家车。”王茂春说,他的经验是,第一 条,不管怎么变,村集体的经济命脉不能丢,土地收益要成为生生不息的产业,而不是一分了之;第二条,总要有“组织”,熟人社会也好,乡规民约也罢,再叠加 经济纽带和党政组织,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

  提起南方地区的那些“超级村”,花农出身的王茂春遗憾错失了一些机会,但很快又释然:咱们离天安门这么近,发展重要,平稳也重要。

  在丰台区规划展示馆的环幕电影中,簇簇摩天大楼如春笋拔节般生长,“商务区”、“金融区”招牌闪亮。王茂春觉得,脚下的土地仍然埋着金子,机会仍在。 详细》》

  回迁安置房:西局村账本

  回迁安置房都是高层塔板结合,可看起来就是低密度的高层板楼,地上27层,地下3层。“以前回迁房有1梯8户的,全阴户型。”武长军说,在得到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安置房都是一梯4户,户型几乎都是南北通透,“经过全体村民投票,选大家最满意的”

  西局,自古人员混杂。丰台志上说,几百年前这里遍地镖局,又因在京西,所以得名。

  在西局村村委会主任彭军的印象中,大约在1988年,西局的外地人多了起来。“开始是浙江人,倒腾皮夹克。”他说,随后各色人等接踵而至,生意涉及羽绒服、水产、建筑

   西三环中路从西局穿村而过。西客站和六里桥、丽泽桥两座长途客运站就在村边。作为进京闯荡的第一站,1994年、1996年,西局外来人口连续冲上历史 高峰。不过,总体上讲,那时1.64平方公里的西局村与西三环、南三环附近其他城中村的情形大体相当,北面有六里桥,南有石榴庄,沿南三环向东有木樨园、 成寿寺

  “一运行才知道,不是那么容易”

  2000年,第一个改变的机会来了。当时北京市政府决心大力推进始自上世纪50年代的绿化隔离带建设。模仿莫斯科规划而设计的“绿隔”,主要是为了防止城市各区域连成一片,实现分散而有重点的布局。

  被称作“一绿”的北京第一道“绿隔”的建设起起伏伏。到2000年,北京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以及相关暂行办法,提出在3至4年内完成60平方公里“绿隔”建设。这被认为是实现“绿色北京”承诺的重要举措之一。西局村在改造目录中。

  改造政策下来,西局的村民们发现与以往大有不同。政策许可以农民合建房的形式搞房地产开发,所得资金用于区域内的各项建设以及解决村民生计。“就是政府不出钱,由村集体自己用土地搞开发。”西局村党支部书记武常亮回忆说。

  根据后来出台的具体政策,用于农民搬迁上楼的自住房屋与上市商品房比例为1:0.5。也就是说,每建设1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可以建5000平方米商品房出售,所得资金用于前者。

  这项前所未有的政策既不同于国家征地,也和城市危房改造不一样。农民们发现,可以用自己的土地换新房子、搞开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几十个城中村都雄心勃勃,组建了村集体的房地产企业。于是,北京的“一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度启动开发热潮。

  “一运行才知道,不是那么容易。”武常亮说。 详细》》

  收编“流动大军”

  流动人口管理与村民自治章程相结合,这是张仪村的创新。“这个做法的基础是村里雄厚的经济实力”

  十几年前,一听说去张仪村,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大都会皱眉。那条仅有9米宽、坑坑洼洼的柏油路,让司机们宁愿拒载,也不愿“冒险”。

  现在,群租的大杂院变成了规范的小区,路边摊贩被城市绿化带代替。张仪村成功“变脸”。

  “对村民‘上楼’以后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是张仪村大变样的重要原因,其中流动人口管理的规范化至关重要。”张仪村村委会主任阎德义说。

  处于北京市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交界处的张仪村,本属于北京城的“边缘角落”,但在2005年前后,这里容纳了7000多流动人口,而村民仅1200多人。

  数百万流动人口,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挤压下,散落在北京城市边缘的城乡接缝处。对这部分人如何管理,一直令各级政府头痛。

  如何在土地流转与人口流动中找到平衡点,也是张仪村反复思考的问题。

  外来人口几乎是居民的6倍

  虽然是农村建制,但张仪村的基本农田20年前就没有了。

  “当时没人种田,大家都出外打工。”阎德义回忆说,“20年前,张仪村的定位以种菜为主,那时候一亩菜地收入几千元,可如果用这亩地盖房子,能挣几万、十几万元。”

  张仪村从上世纪80年代起逐渐城市化,基本农田逐年递减。“但村里也没有特别好的企业,那时候一年人均收入才一两千元。”

   阎德义1999年5月到村委会任职,2000年当上村委会主任。“我刚上任的时候,张仪村农工商联合公司的存款也就2万元上下。市政条件就更别提了。当 时张仪村不通公交车。路就9米宽,从我小时候就有,只不过后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因为缺乏维护,路面破损严重,一下雨最深的坑积水能没过轿车挡风玻璃。”

  2000年张仪村自己拿出一部分资金,把路面拓宽到11米,铺了新柏油,同时做了排水工程,但因为后期没人管,也就没能维持多久。

  “真正的变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张仪村路经过再次拓宽以后通车了。同时,村里设计了7条规划路,现在已经完成4条的建设。路通了以后,自来水、电、天然气也全部到位。公交线路也由过去的3条增至7条。”阎德义说。

  路修好了,对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