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很多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新华社头天中午播发的调查性报道,题目是“大量房企快速消失或迎来市场新一轮调整”。这篇报道从北京快速消失473家房企说起,经过对专家学者、房企老板、中介企业员工等方方面面的深入调查,虽然没有得出房价肯定下降的结论,比如标题中还有个“或”字,但报道的基调还是龙年的房价要下调。
和许多报纸一样,《新京报》也在9版头条刊发了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但是,该报却“旗帜鲜明”地在2版配发了社论《房企大量消失不代表房价会降》。社论指出“楼市不同于一般市场,是有浓重政策主导色彩的‘政策市’。政策放松时,楼市便进入春天,房价高歌猛进,当政策收紧时,楼市便要收缩,房价涨幅也踩下了急刹车(是房价涨幅而非房价)。”
社论进一步指出,“开发商资质被注销也并不代表房企就此消失,完全退出市场。……在房价看涨之时,资本热衷楼市,投资成立房企参与土地交易、房地产开发的案例比比皆是。楼市调控后,资本从中抽离,部分空转房企因此注销资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当调控放松,房价反弹,房企也会迅速回归市场,大不了换个名字重新开张。一拥而上,一哄而散,这便是资本的特性所在。类似的场景在上一轮调控中已经上演。因此,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减少而断言房价进入下行通道,为时尚早。”
由此,《新京报》社论得出结论:“(与其)期待房企消失房价下降,不如期待调控继续。”
《新京报》的这篇社论看上去有点和新华社“唱对台戏”的味道。然而仔细品味新华社的报道和《新京报》的社论,我以为还是可以找到殊途同归的感觉的。比如新华社的报道虽然认为房企大量快速消失是房价下调的先兆,“降价或是今年主旋律”,但其政策背景是“楼市调控仍将从严从紧”。换言之,如果离开这个政策背景,那就难讲了。这也是“或”字的根由所在。而《新京报》的结论“(与其)期待房企消失房价下降,不如期待调控继续”,恰好是对政策背景的强调,是对有关方面的提醒和督促:楼市调控绝不能动摇!不能为眼下的房企消失所迷惑。因为房企消失房价不一定甚至不可能下降。
应该说,《新京报》其提醒是非常及时的。若要达到中央政府提出的“房价合理回归”的目标,路还很远,对眼下的房企大量快速消失,只能静观其变,不可轻易断言:房价下降是今年的主旋律。
龙年的房价究竟会不会下降,我不敢妄言。但我敢说,只要中央调控政策不动摇,房价必然下降。这其实不是我说的,你只要仔细看看新华社的报道和《新京报》的社论,必然得出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