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吃上新鲜的肉食、蔬菜、水果,买到正宗的农副土特产品,而眼下的问题是,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城市居民想买却又买不到,这也是全国都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据光明网12月18日报道,由于流通环节的不畅,导致许多地方农民和市民消费者两头叫苦,中间也喊不挣钱的现象发生。于是,有人提出了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以降低流通环节成本,达到农产品有市场,价格适当,消费者能够吃得上新鲜农产品的目的。
农超对接是解决农产品销售的渠道之一,但如果作为唯一渠道,可能会事与愿违。
一是我们不能把农民个人直接进城卖菜当作农超对接。单家独户的农民个体进城卖菜,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大量的农产品,特别是有特色的农产品直接运到农贸市场去叫卖,可能也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农民要直接在农贸市场销售农特产品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如一个农贸市场只能有一家可以经营鸡鸭的宰杀和买卖,其他的人不能经营等。
二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成熟,使农超对接难。超市如果与单个农民进行谈判,那么,谈判成本和风险将是十分巨大的。目前,农村千家万户的单个生产经营,仍然属于传统小农经济,因此,他们不能满足和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需要。解决农产品过山车现象,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是大力发展农商,让他们直接把自己基地和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通过自己形成的销售渠道进入市场流通;二是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它们成为农民农产品在市场的代言人。积极鼓励农民加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让它们代表广大分散农户进入市场,进行谈判,争取议价权,避免因为分散而受到利益侵占。
三是简单地农超对接也会损害农民利益。超市的优势在于流通,农户的优势在于种植。然而,当分散的农户与超市对接的时候,由于地位的不平等、信息的不对称、利益分割的不对等,分散的农户往往就只能屈从超市的要求,而缺乏必要监督管理的超市,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然农户的利益就会被侵害,这或许是目前农超对接难且不能持久的一个主要原因。
理想中的农超对接容易,现实中却很难。因此,发展农商、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让他们成为农户农特产品进入市场的代言人,政府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优惠政策和经费扶持,或许才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真正的农商,不仅懂技术,而且懂市场、知品牌、会营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仅是组织农户生产,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市场,掌握信息,能对农户的农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对市场进行准确预判,了解经济合同,有公关能力和谈判技巧,有应对市场的能力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合法的前提下,它们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户利益。
政府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参照成熟的做法,制定有关扶持农特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市场进行监管的措施,调整不利于农特产品在市场流通的有关规定,严厉打击侵害农户利益的违法行为,为农特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政府不但要注重生产过程的经费补助,更要关注产品销售过程的经费扶持。
农商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也可以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开设农特产品专卖店或者在超市设立销售专柜,诚信经营,既能保证产品质量,也能满足消费者需要。
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使农户新鲜的农特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价格适当,深受消费者喜爱。唯有如此,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实体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脱贫致富奔小康才会成为现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