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潘家华:中国低碳发展应避免急功近利
时间:2012-01-13 09:41:11  来源:王慧绵  作者: 中国经济网 

  经济参考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绿色、低碳社会正在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针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一些地方环境、资源严重透支的现状,201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

  潘家华: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绿色发展的潮流起势强劲,受到世界经济和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没能势如破竹,一日千里。2012年,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国内的焦点和难点,而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核心,压力与日俱增。

  此外,由于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社会各界对现实环境品质并不满意。环保部门在“十二五”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二个环境指标:PM 2.5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值,收紧了PM 10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这就使得实现“十二五”的环境目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全球经济危机使各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十二五”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得也比较低。从积极方面讲,经济增长率下降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不过,经济低迷不仅使得社会对环保的投入能力下降,而且会使环境保护目标让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目标。

  可能出现的环境保护的困境,会使低碳经济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原则上讲,只要有足够的投入,环境保护目标必然能够实现。但是,低碳则不然。环保 措施如脱硫、脱硝、污水处理,一旦投入并运行,可以立即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但却会增加化石能源消耗,从而增加碳排放。对于零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尚缺乏 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因而大规模产业布局与使用尚需时间。

  如果说2011年是开局造势之年,2012年则是蓄势待发之年,而不是收获之年。因而,2012年的低碳发展,在于打好基础蓄足势,需要整体谋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避免急功近利,不要立即核算指标、走形式。

  经济参考报:前不久,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调查,您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双反”调查将对未来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产生何种影响?

  潘家华:美国对中国的光伏产品提起“双反”调查,旨在设置和提高贸易壁垒,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在近期必然造成不利影响。中国企业应积极应诉,旗帜鲜明地反对设置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尤其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

  没有必要夸大“双反”对新能源发展的影响。首先,光伏产品的生产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作为能源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国家,减少一点贸易顺 差,对于国内的节能减排,有积极效果。第二,中国节能减碳,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第三,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下,美国和欧洲的需求能力实际上也在大 幅下滑。第四,光伏产品,尤其是单晶硅多晶硅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产品升级换代快。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有助于减少盲目的简单重复投资和浪费。第五,光 伏产品只是可再生能源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在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也有着广泛的投资空间。

  经济参考报:去年底的德班气候会议上,多数发达国家明确反对《京都议定书》,要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南北两大阵营交锋激烈。未来如何在全球应对 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公平分配排放空间成为各国关注的新焦点。您和您的团队提出的“碳预算”方案受到各国高度重视,请您介绍一下“碳预算”方案的特点是什 么,其前景如何?

  潘 家 华 : 发 达 国 家 之 所 以 要 抛 弃 《 京 都 议 定书》,要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是因为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严重不足。发达国家希望按“祖父原则”分配未来空间,以前排放高,则分配多;以前排放少,则 获取配额低。对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尚在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显然具有遏制发展空间的实际效果。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经过长期研究,系统提出公平、可持续和效率的“碳预算”方案。我们认为,发展是一个过程,不仅要看未来需求,还要看过去 的历史排放。这样,人均历史累计排放,可以确保每一个人的排放和发展权益,以满足全球碳温升目标控制的排放总额作为全球碳预算额度,不会超出排放总量,从 而确保全球气候安全。

  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的分配,只是初始分配。对于出现碳排放预算亏空的发达国家,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对于历史排放少,现实排放低的发展中国家,则可 以将盈余的碳预算额度在全球碳市场上出售,实现有限碳预算额度的效率分配。不仅如此,气候变化谈判的资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基础四国部长会议已经明确 认同这一方案。京都议定书模式不可取,碳预算方案显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