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官场应酬以及围绕官场酒文化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据《人民日报》1月10日报道,当前的官场,不少官员爱酒如命,饮酒成瘾,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接待,因酒致病屡见不鲜,因酒致命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出现不少怪现状:年终考核靠酒验收,“跑部钱进”酒成媒介,招商引资催生专业“陪酒族”,酒量多少成了升职的敲门砖……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近日在深圳市两会上说,一瓶茅台酒卖那么贵,一个菜卖那么贵,如果不是公款消费,绝不会有那个价——公款吃喝,确实扰乱市场经济!
现实中,一些官员一边说饮酒伤身,“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对酒一副深恶痛绝的模样;一边是整天游走于酒场,每天酒里来、酒里去,乐此不疲。喝酒与否、喝酒多少,被赋予了种种“官场符号”,让一些官员不能离开酒场,不敢离开酒场。
对于官场之饮酒怪现状,有人将其归咎于中国人五千年来的酒文化,似乎有了“文化因素”的遮掩,官场之酒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事实上,酒兴长了,酒味浓了,而文化却远了。酒文化中原有的连亲情、弥裂缝之功效,在官场酒局中发生种种变异,让人看到的多是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可以说,官场酒文化中包含了众多畸形因素。
官场酒文化扭曲了一些人的为官之道。“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一些官员升职不是潜心办事出成绩,而是整天围着领导酒场转;一些官员调研不是深入基层,而是深入酒桌;一些本应依法处置的违规违法行为,在一片“祥和”的酒氛围下,变成了“下不为例”、“情有可原”或“工作作风问题”……在官场酒文化熏染下,为官准则模糊了、扭曲了。
官场酒文化助长了公款吃喝。“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只要没把公款装进个人腰包,吃了喝了算不了什么”……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本应拿来改善民生的财政资金,有些变成了酒钱、菜钱;三令五申整顿公务消费,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扭曲。官场酒文化催生了一些官员定点饭店的“繁荣”,却放慢了当地民生改善的步伐,因公款吃喝浪费的公共资金令人触目惊心。
官场酒文化败坏了党风、政风。某些党员干部是端起酒杯、忘记口碑,浑身酒气、不接地气,爱耍酒风、毁掉党风。不少人借着酒这一渠道找到升迁之路、致富之道。有的设高档酒宴取悦上级,有人以酒送礼谋取私利,有人把命令下属喝酒视为一种权威,有人因嗜酒醉酒而忘乎所以、贻误工作、丑态百出。这些无疑都大大有损官员群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声誉。
官场之饮酒怪现状,已经成为公众痛恨的官场丑态之一。酒文化本没有错,错在酒文化与官场、公务消费甚至腐败等纠结在一起。因此,根除官场酒文化之危害,重在割断酒文化与官场利益之间的联系,严格规范公务接待,让掺杂种种私利甚至违法图谋的吃喝应酬远离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