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空气好到环保局都可以歇业了,啧啧,2012年,还有比这更好的消息吗?
话说,2011年,既是PM2.5如三聚氰胺一般,从专业术语变为家喻户晓的生活用语的一年,也是各地环保部门取得骄人政绩的一年;既是环保局因空气质量过好而失去工作动力的一年,也是民间组织发起“我为祖国测空气”的一年。世事吊诡,莫过于此。
有报道称,广州从2000年就开始手工监测PM2.5等细颗粒物,而使用仪器的在线监测是从2009年开始的,目前十个国控监测点都在在线监测PM2.5。市环保局长罗思源直言,“一旦国家确定标准,广州将立即对外公布监测结果,包括PM2.5的数据”。
不过,看了罗局长公布的2011年广州“只有22天PM2.5超标”的喜人数据,笔者忽然对官方何时公布PM2.5数值失去了兴趣。为什么呢?因为笔者已经“未卜先知”地猜到了答案:2012年,广州PM2.5超标的天数必然少于22天。
笔者的猜测并非全无根据,只要看看广州市环保局近年来公布的广州空气质量优良率的统计数据,相信大家就会和我一样,发现其中的“规律”:2009年,广州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5%;2010年,优良率达97.81%;2011年,优良率达98.6%。
我已经不敢想象2012年广州空气质量的优良率将达到多少了,我只是想善意地提醒一下罗局长:记得给继任者留点“进步”的余地啊,最高就是100%啊,您现在已经统计到一年只剩下5天不优良了,您让继任者怎么进步啊?
既然空气质量优良率的统计在环保局手中必然呈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那也就不难想象,PM2.5超标天数的统计会是怎样必然地“逐年下降”了。
归根结底,如果空气质量真有好转,相信公众也乐于见到这些喜人的数字,问题的关键是,目前官方统计数字已经与民间集体感受出现了断裂:一方认为空气质量好到失去工作动力,一方已厌倦谎言,决定自费为祖国测空气;一方泼冷水称“民间检测没什么意义,完全是儿戏”,一方坚称民间检测仪的数据反映的绝对是当时当地真实的空气质量指数……
在此断裂语境之下,以为将PM2.5纳入评价体系,就能“消除或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实在难让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