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樊纲:聚焦中国城市化质量
时间:2011-12-22 09:44:50 

74db77fedeba87c364cdd032a3343bab.jpg

    我非常赞成这次会议的主题,非常赞成现在我们把城市化问题焦点转移到城市化的质量上来。我想就城市化质量和城市化质量的指标体系谈几点看法。城市化质量可以分几个方面来体现,我想强调四个方面。第一,城市外来常住人口的市民化,是人的问题,是社会性软件的问题;第二,城市设施的覆盖程度;第三城市系统的效果;第四是城市生态的和谐性。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着重讲一下前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市民化程度,这些年第一次把农民进城这个问题纳入到考察城市化质量、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里。说到城市化,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如果只是原来的城市居民生活得更好那不叫城市化,而是城市发展。城市化的含义就是原来不是城市里的人,变成城市里的人。原来不在城市里的人到城市里来居住,来享受城市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进城。第一代进城的是农民工,农民工是低收入阶层,受教育水平比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基本没有发生城市贫民窟现象,没有大量失地农民。

    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机制,即农村的土地制度不允许农民卖土地,不允许他在困难的时候,家里出现病人的时候把土地抵押出去,从此被金融家、大地主们兼并土地,被驱赶到城市去,最后只好住在贫民窟里面。中国规定农民不能抵押、买卖土地,因而农民只得找其他的方式缓解金融财务上的问题。这就保证农民还能拥有一块数量不是很大的土地,从而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这其实也是中国农民最后的一种社保机制。整个城市化进程要使农民工在住进城市里面,三十岁、四十岁仍然在供给劳动,使我们城市有老农民工,使他们的城市化真正能够实现。

    现在中央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鼓励地方政府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服务,而地方政府要想一下子提供很多公共服务也很难。有的地方习惯农民工来打工,享受他们产生的价值,但是不承担他们养老社保等财政方面的包袱。怎么改变这种政策?我们综合开发研究院最近研究了很多对于这个问题的建议,就是搞双轨制,不是完全对农民工提供所有现在城市居民能享受的社会保障,这样的话政府负担会很重。对于进城之后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政府提供的保障是逐步开放的,标准稍微低一点,先提供子女教育,然后是医保、社保。一开始跟农村标准差不多,然后逐步达到城市标准,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点是关于城市设施覆盖程度。我们五年前专门出了一本书研究半城市化。半城市化现象,就是强调人进城了,但是城市还是像农村一样,很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都很缺失,包括中国的行政体系导致将近百万人口一个镇,编制还是小镇,从公安警察到上下水、道路,所有硬件到公共服务软件、公共品的提供都是按照镇级来安排的。因此,城市设施覆盖率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想着重讲第三个问题,关于城市体系的效率。这不仅涉及到硬件,而且涉及软件。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化之所以吸引人,之所以更美好,因为它更有效率、更舒适。如果是像过去搞分散的农村工业,如上世纪80年代,则最终会走不下去。因为分散化的服务业没有效率,连基础设施都难以保障。我们现在有大量城市人口,有各种公共服务,但如何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第一点,应该是城市公共服务更便宜。

    从企业商务成本角度看,公共服务应该更便宜,而不是更贵。现在很多地方投入大量的资金,建了大量的公共设施,但是很浪费,没有考虑它的效率问题,而是考虑它的奢华,从资源角度来讲这其实是一种浪费。如果公共服务很贵,这个地方就缺乏竞争力。企业会比较当地软硬件的商务成本,包括政府的税收、政府的收费。因为政府要提供基础设施,效率低它的收费就高,它的税收就高,企业肯定就不来。企业不来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没有竞争力,将来就没有GDP,就没有税收,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欧洲的问题,希腊人生活是不错,但是希腊没产出,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出口就依靠旅游,最有竞争力的船运行业不征税又不创造税收。

    因此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有没有竞争力,能不能吸引企业,能不能使企业在这儿发展,在这儿创造就业,在这儿创造收入,这个问题不光是硬件有效率,还有政府各种政策能不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现在比的奢华,比的高档,投入很多,也不顾债务,最后会出毛病的,这也是欧洲的经验教训。如何使我们的软硬件更经济,又好用,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方便、顺畅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方面。城市是一个系统,包括交通、上下水、供电、能源、排污、上网、通讯和教育卫生等各个系统。这些系统怎么整合、这些系统之间怎么有效对接和运转,怎么减少阻碍、瓶颈,这是现在城市系统优化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先没有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融合的问题,导致一些城市虽然建了很多东西,但是互相不兼容,仍然很不方便。今天发布的《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里面有一些这样的指标,包括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包括上班用的时间,这是非常可贵的。

    一个现代化、和谐城市的重要指标,就是人们愿意在此居住,有很高的“回头率”,人们愿意再回到这个城市。一个城市要想有高的“回头率”,交通顺畅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人们浪费大量时间在出行上,我想这个城市的“回头率”肯定不会很高。

    我认为,我们政府建很多东西的时候,不妨设一个网站,让大家谈哪不方便、哪不顺,然后再讲系统工程怎么去改进,一点点改进。北京首都机场通了轻轨以后,两个月里我连续收到三个外国人给我发的E—mail。他们说的是同一个问题,从城市建设来看,也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什么小问题?在东直门地铁站出来后,都有电梯,偏偏到了最后一个环节,还得走出去换台阶。最后一个台阶没有电梯,乘客就只得大包小包拧着一步一步走上去。类似这样小系统,导致无效率的环节,恰是体现城市质量的问题。

    先进城市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汲取教训,然后怎么改进。人流、物流出现以后,才能知道瓶颈在什么地方、怎么去改进。现在回过头想我们城市一些系统设施衔接问题,其实,系统性改进可以提升城市化效率,花的钱不多,但能使城市运转效率提高。

    中国城市化还面临整体布局的问题。我觉得在城市化范畴里,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城市化改革,现代化进程意味着人的流动,人口从不适合发展经济的地方,流动到适合发展经济的地方。从原来的农业社会那种人口布局,变成了最终现代工业社会的分布。迄今为止,水路仍然是运输最便宜的工具,中国资源缺乏,将来大量的国际资源还得依靠水上交通,所以沿海经济现在和将来可能仍比较发达。中部地区的交通现在正在逐步改善,加上离沿海不是特别远,会慢慢发展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包括过去很多人口密集的地区都适合发展城市化。中央政府有必要做一个全国性的城市化规划研究,减少资源浪费,才能使城市化更有效率。应把有限的资源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使我们生态文明得到更好地保护。城市化质量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希望这个研究更加深入下去,从而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