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沙县小吃,很多听众朋友即使没有亲口尝过,也会在街头巷尾看见过它的招牌。五块钱一份的蒸饺,8块钱一份的炖汤,沙县小吃凭借绝对亲民的价格,吸引了很多消费人群。
如果我要说:这些街头巷尾不起眼的小吃店,摇身一变想成为上市公司,要串联起来在资本市场里拼杀一番,你会相信吗?
在福建省中部偏北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沙县的县城。在这里,每10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7个在做小吃。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科级单位——小吃办,重点支持小吃行业的发展。别小看了几块钱一碗的混沌、拌面,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店,一年营业额能够超过40亿元。
“做大做强”这个词似乎和这些不起眼的家庭小吃店毫无瓜葛,但当地政府部门的目标正是“做大做强”,而上市是媒体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汇。据介绍:沙县成立了小吃集团公司,准备整合小吃业主入股,走连锁经营的路子。而“保牌、提质、连锁、上市”是他们的发展目标。昨天记者拨通了小吃办的电话。
小吃办:小吃业,是我们县里面作为一个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的,未来,我们肯定是要做强做大的,提升我们的沙县小吃的品牌。
“沙县小吃”真伪凭口音判断
具体怎么做大?相关负责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但是一说到“上市”这个话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经营者们,还是很感兴趣:
老板:如果有上市,对我们会更好,因为上市说明我们名气更大了,说明我们做的好。
记者:沙县小吃这个牌子肯定不能随便挂?
老板:那肯定的。
记者:有什么条件呢?
老板:比如说像你们这边的人挂上去,人家知道过来尝一下,你的口音就不像我们南方的,那肯定是假的了。
记者:那有没有管理协会或者组织呢?
老板:有啊,小吃协会啊。
记者:你和他们有联系吗?
老板:我们这些小的都没有,他们肯定是有选择的,至于选什么样子的,那就不清楚了。
“沙县小吃”上市还有很长路要走
凭借口音判断真伪,管理模式松散单一。从小吃店老板的谈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沙县小吃想要整合起来,改变一盘散沙的面貌,难度的确不小。有了遍布全国的零售网络,有了耳熟能详的知名度,是不是意味着就可以上市了?上市究竟需要怎样的门槛和条件?北京邦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明俊,有着多年上市公司的案例经验,在他的眼中,企业的上市主体身份非常重要:
刘明俊:上市企业首先必须股权清晰,管理规范,股东会、董事会、高管层等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规范,还要有比较好的经营业绩。从现有的新闻报道看,我还没有看出来“沙县小吃”未来上市的主体到底是谁。有新闻提到沙县已经成立了“小吃集团公司”,准备整合小吃业主入股,连锁经营。如果说这个“小吃集团公司”就是未来上市主体的话,那么他的公司化运营可能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明俊律师认为,和已经上市的企业来说,沙县小吃没有可比性。
刘明俊:沙县小吃在法人治理、资产、管理等各方面都差得太远,总体上还是处于“概念”阶段。而且,实际上在湘鄂情之后,俏江南、金钱豹等一批餐饮业上市都遇到了障碍,这也反映了证监会对餐饮企业管理和经营状况的疑虑。上市毕竟要对投资者负责。
“沙县小吃”上市很难
“郫县豆瓣、成都小吃、桂林米粉、兰州拉面、……你们准备好了吗?”沙县小吃谋求上市的消息一经曝出,各地网友纷纷为自己家乡的传统小吃呐喊助威。面对热烈的气氛,海通证券北京分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夏立军,并不看好这些家庭承包为主的小型餐饮企业。夏立军直言:即使上市,也不会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夏立军:如果说公司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往往好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从公司的过会,或者从上市前的运作来看,我觉得难度比较小。但是有些公司他的技术壁垒,或者行业壁垒很低的话,往往市场不能找到该公司的后续想象空间,这类公司上市也是比较难。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显而易见,眼下的上市,并不具备可操作性,但是像“沙县小吃”这样的草根品牌,依旧要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打拼下去,如何怀揣着上市的理想,在夹缝中生存?财经评论员易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易鹏:第一个是规范流程,他想要做成一个上市公司,创造利润的话,加盟是一种方式,第二个肯定要有自营店,跑马圈地是需要的,但要把特色做到位,才能保证足够的营收和利润回报,才会有比较好的财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