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北戴河100多家中央国家机关疗养院常年入不敷出,每年补助数亿。(12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
根据相关的卫生管理规章,疗养院属于医疗机构,但凡医疗机构,都应该兼具对外的开放性。但在过去那些年代,这一点时常被忽视。人们总以为,那是高官专门的疗养机构。如果说机关疗养院约等于公立医疗机构,政府必须拿钱来养活他们。作为纳税人,当然有享受这种医疗服务的权利。在今天,这一步终于到来。
道理很简单,当这些机关疗养院开始变得经费紧张,他们就只能选择对外开放经营。从2003年以来,政府对公务人员过高的医疗福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削减。现在几乎所有的机关疗养院都无法靠自身经营盈利,站在公众的立场,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这些疗养院就像曾经那些公立医院身上出现的经历一样,时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因为经费紧张,他们现在得想尽办法削减成本,不再像从前那样花钱肆无忌惮,毫无节制。为了不被市场抛弃,他们在有限的经费前提下,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软硬件措施。
这是一种进步,它会让疗养院更像是医疗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公众,而不再只是少数的公务人员。只有公务员的医疗福利更平民化与平等化,而不再是由公费大包大揽,经费来源被切断了命脉,方才能真正让疗养院回归本位,不再成为被权力垄断消费的一种附属机构。
但愿当下居高不下的三公消费治理工作能更给力。只有当这些政府部门手中的钱被管死,花钱越来越小心与节制,才有可能会大力削减在这方面的福利投入。机关疗养院才会想尽办法改进服务,坚定对外开放的决心,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享受这种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