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在11月16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邹德慈先生对樊纲研究员关于中国城市化质量的主题演讲进行点评的同时,阐释自己对城市化质量的认识。
邹德慈院士认为,在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过程就是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人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化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即农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城市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他认为,由于各区域城市化上升的速度、变化的形态都不尽一样,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各个省、各个自治区都不完全相同。
邹德慈院士回顾了他从2003年开始参加国家科技部对重大科技战略发展的问题研究时,提出城市化是社会共存的。所谓社会共存,是指牵着整个社会,是国家战略性问题。
邹院士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已经是一个很快的速度,而今后应该着重研究城镇化的质量。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对城市化的本质即人的城市化的重视,也就是农民真正转变为市民的程度。他认为,二三十年来在每年从农村流到城市的流动人口中真正能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只有其中的10%。也就是说只有一千多万人左右,从户籍上或者从身份上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而剩下的大部分是流动式的、候鸟式的迁移:年初来了,冬天快过年又回农村去。他认为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而这样的现象表明,来城市里来打工的劳动力数量远大于长期落在城市的人口数量。这说明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很难融入成为城市的一员。
在分析城市化质量和城市质量的关系与区别时,他说:城市化的质量并不等于是城市的质量。一字之差,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他认为城市化进程必然而且应该能够提高城市的质量,这里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物质性的。城市质量在物质方面,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住房、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等城市物质建设。他认为,有些城市建设是非常有利于城市居民的。有一部分设施,如豪华建筑却不是服务于整个城市普通居民的。对这样的建筑设施要慎重地进行考虑。特别是在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群体住房还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分配资源这就关涉到城市质量的物质方面。
第二个表现是经济方面。这里涉及到产业发展与就业、民生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城市资源的分配问题,这关涉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三是城市的环境质量。邹德慈院士认为,这是城市质量中很重要的一环。城市环境包括水、空气,垃圾处理等等。他指出,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空间的分布紧密相关。城市化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全国城市空间布局是否区域平衡。邹院士对一些巨型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表示担忧。他认为,盲目的扩大城市规模,没有科学规划和合理的政策体系,是很难称之为高质量城市的。
最后,邹德慈指出城市化的质量包含着三农的质量。他认为,高质量的城市化应该带来三农问题的缓解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便农村问题得到更好的安排、农民的生活各方面有所改善。他指出,之前的城市化过程中,有的地方城镇化指标提高了、城市扩大了,农村却出现了空心化。而高质量的城市化,既要重视城市发展,也要农村有所改善。因为这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