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空气危机:PM2.5引发的焦虑与争论
时间:2011-11-24 16:41:0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入秋以来,美国大使馆每天定时播报的空气质量状况,让北京继伦敦之后再获“雾都”之称。其中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大气悬浮物中的细粒子PM2.5严重超标。

  事实上,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PM2.5,已在中国大城市徘徊了20多年,却一直未能纳入国家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这一次,面对严峻的大气复合污染状况,国标API(我国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将再次调整,臭氧(8小时浓度)和PM 2.5都极可能被纳入新的评价体系———不过,时间表排到了4年之后的2016年。

  早上出门上班前,白领安迪习惯性看了一眼手机,发现美国大使馆早上7点发布的北京空气质量指数:191.下边标注着醒目的红色“不健康”标记。

  尽管这个周一天气不错,阳光很好,然而北四环不足1公里外的盘古大厦,在前方依然沦陷在一片浑浑沌沌、无边无际的灰霾之中。

  “入秋以来,北京几乎就没什么好天气了,除非刮风”,安迪称,由于担心空气质量,从10月份起,他下载了美国大使馆的Beijing Air(北京空气质量)软件,并尤其关注其发布的PM 2.5指数高低,“这个(监测指标)是目前国内空气质量指数中不包括的”。

  事实上,近期像安迪一样为空气焦虑的人不在少数,不少北京人由此患上了空气焦虑症。

  数据打架

  PM 2.5纠结北京城

  10月底,安迪从外地出差回京,一出候机楼,发现前方不足500米,即浓“雾”弥漫,大白天居然看不清近处的花草树木,以及稍远处的路桥廊柱等建筑物。

  他将浓雾照片发到微博上,才知道类似灰霾天气已经在京持续了整整三天。其后,北京灰霾天气持续出现,作为大气悬浮物中细粒子总称的PM 2.5,开始频繁进入公众视野。

  10月31日,东三环朝阳区美国大使馆的空气监测仪显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307,其中细颗粒物P M2 .5浓度:257微克/立方米,已达到“有毒害”污染级别。

  “按气象学规定,霾的能见度小于2公里,即已是重度灰霾天气,可10月底那几天,大气能见度根据目测也就100-200米,应该算重重度灰霾了”,事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老师,多次对公众提及这次堪称今年最严重的灰霾天气。而大气悬浮物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粒子,是造成灰霾天气的最主要元凶。

  北京奥运期间曾让人骄傲的蓝天白云,这个秋冬之季,似乎已在频频出现的P M2 .5数值面前随风而逝。

  童话作家郑渊洁在个人微博上,发起“北京空气质量的调查”。结果,6000多名参与投票的网友中,89%的人认为北京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11月中,北京更多的公众、环保NGO和媒体开始关注PM2.5数值变动。人们反问: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究竟有多难?一些民间环保团体和个人甚至走上街头,主动去监测PM 2.5数据。

  杨长江,北京一家媒体工作人员。11月1日起,一连十天,他和家人携带着一种便携式空气质量检测仪,站在北四环五道口街头,实地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在我的记录中,最好一天的PM2.5平均浓度值是36微克/立方米,最差甚至记录到581微克/立方米,其平均浓度均值是246微克/立方米”,杨的这一实测数据均值,已接近WH O(世界卫生组织)大气质量准则值的近十倍。按2005年W H O公布的PM 2.5准则值规定,大气中细粒子浓度为日均值25微克/立方米,才基本算是一个安全清洁的阈值。

  唐孝炎老师判断杨的实测数据不准。“你们实测的是时均值,而WH O公布的标准只有年均值和日均值,不能同比,不具备同比意义”,唐老师称,在她长期采集的北京地区实测数据中,PM 2.5日均值浓度也有高达200微克/立方米的,但一般不会高到500多微克/立方米,“除非沙尘暴”。

  广东省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吴兑,也认为美国大使馆发布的P M2 .5浓度指数,有一定误导性。“因为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对P M2 .5作出过时均值规定,因此在没有时均值标准而又需要判断大气污染状况时,世界气象界通常取日均值的3倍,来判断时均值是否超标”,“这样,即使时均值已达到225微克/立方米,换算成日均值,也仅大致在70-80微克/立方米左右”。

  11月19日,一股强大的冷气流一举击溃了迟迟不肯南撤的暖湿气流,北京出现了一个蓝澄澄的艳阳天。然而仅持续一天,天空又再度出现灰霾,第二天晚上的PM 2.5指数从3微克/立方米,又跳涨到了191微克/立方米。霾天依然风吹不散。

  对北京众多大气科研机构而言,奥运后这几年,北京灰霾天出现反弹增多,已成事实,尤其是秋冬季节。毕竟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P M2 .5浓度所代表的大气细粒子污染,在我国已经取代了早期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 10粗粒子为代表的一次污染阶段,我国中、东部地区早已相继进入了更加复杂的大气复合污染时代。

  解剖PM2.5

  细粒子污染,旧客新相识?

  以PM 2.5为代表的细粒子,对公众虽还算陌生,然而对气象科学家而言,却已经打了20多年交道。

  在我国,细粒子污染最早出现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并以灰霾日的天气现象亮相。

  以广州地区记录的灰霾日来看,1954-1960年,一年平均才2天灰霾日;1971-1980年则一年17天;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灰霾日天数直线上升,1981-1990年期间,年灰霾日一度达到116天。

  2004-2010年期间,吴兑老师对珠三角地区的气溶胶(大气悬浮颗粒物)谱浓度,进行了七年完整监测记录。结果发现,PM 10浓度有一半季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日均值浓度的150微克/立方米,而包括在P M10中的细粒子P M2 .5浓度,季均值则全部超出美国原日均值限值的65微克/立方米。

  “尤其是当年9月至次年2月的旱季,细粒子浓度几乎达到标准限值的2倍,非常惊人”,在吴兑老师的监测分析结果里,细粒子PM 2.5占到PM 10的比重高达70-90%.这表明广州地区的气溶胶污染,主要就是细粒子污染。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