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栗德祥:低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抓手
时间:2011-11-22 15:02:40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李涛 

1071103e8ed7229339a6cf0744bfd725.jpg

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建筑生态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2年4月荣获法国政府颁发《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在建筑设计界,尤其是在绿色低碳建筑领域,栗德祥以精湛的专业造诣而著称,备受专业人士的推崇;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他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先后带出十几位博士生和几十位硕士生。和蔼、谦虚、严谨是记者采访栗德祥教授后,他留给我的印象。采访中,他直言,由单体绿色建筑走向低碳生态城市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大趋势;他呼吁,为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和适用,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有改进空间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同时推广绿色建筑的关键——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绿色建筑的定义来看,它必须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一建筑一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指出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居住人或者使用人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由于低碳发展与绿色生态、持续发展正相关,因此它可以成为发展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关键抓手。

    栗德祥指出,虽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渐趋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他看来,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大的不足就在于过于强调标识性而缺少能耗控制指标。

    他说:“在我国,无论是生态城市,还是绿色建筑,其主要内容都包含‘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排、节地、节水和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里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等六个方面, 共几十个选项。这个选项清单当然是必须的,但关键是用什么指导思想、以什么为抓手来选项评价绿色建筑。当前我们非常强调标识性,通常以星级为目标来评价绿色建筑,只要在选项清单中凑够某一星级选项要求就算达到目的。这样一来,出现某些上了星级却能耗仍高的绿色建筑就不足为怪了。如果增加了能耗控制指标,以低碳或低能耗为抓手来评价,选项的顺序和重点改变了,其评价结果就大相径庭。只有这样,才可能评出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

    德国的弗莱堡市是著名的“绿色之都”,它所规定的建筑节能标准是:低能耗标准为60千瓦时/平方米·年,改善型低能耗标准为55千瓦时/平方米·年,微能耗标准为15千瓦时/平方米·年。增能型建筑能够最为高效地利用太阳能,因为它产出的电能大于自身的能耗。弗莱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建设低碳城市“三手”都要抓

    在新近颁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根据这一要求,众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

    如何打造低碳城市,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在栗德祥看来,“发展低碳城市是一个过程,我们的城市要不断地向低碳化迈进。”但他向记者强调,城市低碳发展路径大体有三个主要层面,即低碳技术层面、管理运行层面和低碳行为层面。

    首先,在低碳技术层面,要特别注意因地制宜,优先进行气候设计,让自然做功。要抓住关键,采用适宜技术,以超技术整合替代高技术集成。这就如同中医治病,一个好的药房是必须的,但关键要有一位好大夫,他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和辩证分析,作出准确诊断,琢磨出对症的药方。值得注意的是,名贵药材的集成未必能治好病,而偏方可能治大病,关键是对症!

    栗德祥表示,所谓超技术是指我们的关注点超越技术本身,落脚在技术应用条件上,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技术对环境条件的适宜性。比如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大,不是每一项绿色技术都能南北“通吃”的,有些绿色技术比较适用于南方,而有些只适用于北方。二、节能减排的有效性。绿色技术多样而复杂,节能减排贡献率高低不一,在选择绿色技术时,应优先选择那些节能减排贡献率高的技术。三、技术策略之间的协同性。所谓协同性是指两种技术策略之间是互相促进呢,还是互相抵销。应尽量避免技术策略之间的“撞车”,否者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四、经济上的合理性。货币是有含碳量的,性价比低的昂贵技术不是低碳技术,同时还要考虑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我们应该优先选择那些成本低、节能效率高的绿色技术。

    其次,在管理运行层面,要强调提高城市和建筑的运行效率,全面提升城市建设质量。栗德祥直言,目前很多建构筑物,如房屋、桥梁、隧道、铁路等,经常出现各种事故,这既有质量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交通拥堵运输效率低下,既有城市功能布局和路网密度问题,也有运行管理问题。因此,只有高效优质的城市才可能成为低碳城市。再次,在低碳行为层面,提倡公众参与,普及低碳观念,创建生态文明,实践低碳生活方式。

    如果说技术层面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管理运行层面和低碳行为层面就是充分条件。也可以说,绿色技术是基础,低碳意识是前提,而高效管理则是关键。这三个层面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必须协同共进,才能尽快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发展城市综合体是低碳城市建设路径之一

    面对日益拥挤、堵塞的都市,如何才能让城市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专家认为,类似北京、上海等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建设副中心和城市综合体是其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不二选择。栗德祥说,在当前我国城市低碳发展中,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异军突起,迅速席卷全国。由于城市综合体的紧凑、集约、复合、规模化发展,使得城市运行效率大大提高,建筑、交通、能源、产业、水及固废等系统的碳排放大为减少,这就使城市综合体能成为低碳城市的重要发展路径之一。

    一般而言,城市综合体具有五大特征:一是超大空间尺度。二是复合性功能组合,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复合性可以实现完整的工作、生活配套运营体系。三是通道树型交通体系。四是现代化城市景观设计。五是城市综合体垂直高速电梯、安全系统、通讯系统等先进的设施集成。在栗德祥看来,城市综合体反映了紧凑城市的构想,是城市集约化发展中的一个典型现象;实现了城市商业与城市文化娱乐的有机融合;延伸了城市公共空间,缓解了紧张的城市空间资源,构成了集约化城市基础。同时,城市综合体把人们工作、生活、娱乐、休闲集聚在一起,这就大大缩短了出行距离,城市也就实现了低碳发展。

    栗德祥强调,城市综合体作为大都会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就出现了。法国巴黎“拉德芳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综合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设开发,目前已成为集办公、商务、购物、生活和休闲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区。而柏林的波茨坦广场则是低碳综合体的典型。柏林的高楼差不多都集中在这片区域,如Sony中心和奔驰中心。同时它在技术层面,在绿色、生态、低碳技术方面,也做得非常成功,尤其是它的雨水收集、绿化和基本节能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城市也出现了体量大小不一的城市综合体,如北京国贸,深圳华润万象城以及万达广场等。目前,计划建设综合体数量最多的是杭州,它规划在十年内要建100个综合体,20座新城。一旦杭州将这100个综合体建成,并最大程度发挥了它们的积聚效应,杭州建设低碳宜居城市的目标就梦想成真了。”栗德祥乐观地表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