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转型:从粗放式发展迈向质量提升
时间:2011-11-22 14:59:19
来源:城市化网
城市规划要将低碳融入到理念当中
低碳这个概念被提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我认为现在的城市规划要融入低碳的理念,而且不仅是理念,应该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行动计划的方方面面。虽然现在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但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城市规划是有前瞻性的,应该看得远,不能因为今天刚开始研究低碳概念,理论还不成熟,就忽略这个概念。近两年住建部领导很重视,主管城市规划工作的仇保兴副部长发表报告谈低碳生态城市,讲得比较全面,他提出要把低碳和生态结合起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我认为,低碳城市首先要体现低碳经济。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耗很大部分是发生在城市里面的。产业的能耗绝大部分都在城市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是要消耗能源的。这方面要降低能源消耗,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第二,城市中的建筑有必要,也有可能大大降低能耗。建筑是一个很大的耗能用户。据统计,城市中建筑能耗占到城市全部能耗的25%—30%,来自多个方面,包括采暖、制冷、照明等。第三是交通的能耗,主要是机动车。能源现状已经开始改变,用混合动力、电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的能源。科研方面有很大进展,已经开始使用,不过普遍使用还有距离。这类科技创新,一是要产业化,二是要降低成本。中国是一个石油短缺的国家,每年的进口量很大,未来不能再消耗那么大量的石油。第四是低碳小规模生活方式,这方面细化的内容就更多了。
低碳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模式问题,而且与生活方式关系很大。首先是空间布局要合理。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这些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城市热衷于道路宽、布局分散,不紧凑。城市是否紧凑和能源消耗、碳排放关系很大。所以低碳城市的空间布局必然应该是紧凑型的,分散对土地资源是很大的浪费。大城市交通问题很严重,其复杂性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布局不合理造成的。
比如居住区远离就业岗位,必然拉大交通距离,增加出行交通量,意味着要多消耗能源。如果布置得合理,交通量减少,就可以节能减排。集约型的发展模式、紧凑的布局形式,是在保证一定的通风、开敞空间、绿地面积的前提下搞紧凑型开发,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城市规划的技术水平。比如北京向来是“排场”大,道路很宽,是不是真正需要,要作科学的分析。
总的来说,低碳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会更高,工作要做得更深入细致,设计水平要提高。土地的混合利用是国外比较主张的一种模式,不要断然地做功能分区,把所有工厂都安排在工业区,建很大的工业园区,居住集中在居住区,彼此的距离很远,即便地铁发达了,仍旧既不方便、也不经济。要主张有一些产业(包括大部分第三产业)可以和居住混合来布置,这方面可以做很多文章。总之,低碳城市规划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涉及很多方面,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出现的、突如其来的。有些是一直以来就这样要求的、就应该这样做的,可是没做到,或者说是做得不够。当前低碳问题提出来以后,对规划业者的要求更高、更具体了。
主体功能区与低碳转型
过去三十年中,追求GDP的单一经济驱动模式,使得一些不适宜开发的地区为了短期利益和政绩要求,采取了涸泽而渔的方式抓经济指标,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比如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以及土地退化耕地减少等。在这些严峻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寻求转变。“十二五”主体功能区的改革方向是对这些年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代价的总体反思和重大转变。
中央关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文件中鲜明指出,今后不再不加区别地要求所有区域都去增加GDP,而是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原则上不同区域按照开发方式可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按照开发内容,可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这样的分类方式意味着所有地区不会再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而会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独有的发展定位和主体内容有所区别。比如,针对城市化地区,会要求增加GDP,加大城市化对于人口集聚的作用;而对于农产品主产区,会要求把增加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放在第一位,维护粮食的安全;针对重点生态区则要求把提供生态产品,维护生态安全放在首位。
与此同时,为避免主体功能区之间由于发展模式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异,保证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居民能实现与城市化地区居民同样的生活水平,国家将会对后两个主体功能区采取多种政策:一是增加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数量;二是逐步减少此两个功能区中的人口;三是国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民生活条件的同质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和推进将从最大程度上为不同类型地区提供多样化发展的可能。
调整能源战略 推动低碳转型
今年的大连达沃斯论坛,用了“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的主题。论坛主题反映了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体现了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关注,契合了我国 “十二五”规划追求高质量增长的核心理念。对于能源来说,政府将实行总量控制,选择更清洁的能源结构。应该说明的是,相应的能源战略调整需要一个前提,即充分理解我国的能源现状和发展所面临的约束。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说明,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过程基本上同时进行。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具有GDP和能源需求高速增长的特征,也有能源电力消费的刚性特征。无论资源禀赋和政策取向如何,GDP和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比例关系,与电力消费增长则基本上是1比1的关系。
对比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虽然有能源稀缺程度、环境空间、技术水平等不同,但是,目前我国的许多经济发展问题,如高耗能、高排放、粗放式经济增长、重化工经济结构、能源效率低等都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符合发展的规律,是经济增长的阶段性问题。快速增长的经济常常是粗放的,快速增长和效率很难兼顾。这不是说中国不需要节能减排,而是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难度;不是说政策没有作为,而是说政策的力度和节能的决心需要更大。
处于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格局不会有太多的变化,需要应对的问题应该也大致差不多,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经济低碳转型。围绕政府的低碳目标,“十二五”我国低碳相关的能源政策要点需要相应调整。
如何理解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刚性问题?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近47%。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是62%,大约还有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这将从两方面对能源需求产生影响。首先,城市人口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口的2.5到3倍;其次,城市化进程要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钢铁,而这只能在国内生产,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为中国生产这么多的钢材和水泥。
如何理解我国的能源稀缺约束?我国能源稀缺问题是相对于人口总量而言的,一旦消费,任何资源都将可能稀缺。中国能源稀缺问题也是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的。相对于中国的能源需求,国际市场太小;今后的能源稀缺导致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能使我们处于任人宰割的位置。因此,能源稀缺将制约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中国节能的一个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我国的环境约束?环境约束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开采和利用直接影响环境,涉及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的所有方面。只要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将无法根本性扭转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局面。只要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排放也将相应增加,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约束。
如何理解我国的能源安全约束?我国目前能源安全主要指石油安全,对外依存为55%。随着需求增长,我国天然气进口迅速增大,对外依存已达12%。煤炭进口今年就有可能达1.5亿吨,国际煤炭市场不大,2009年全球煤炭贸易量大致为9亿吨,动力煤仅有7亿吨。另一方面,大幅走高的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影响日益增强,大幅度波动的能源价格则直接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控。因此,我国广义的能源安全不只是一个石油储备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源价格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近期国际油价走高和大幅度波动,对整体经济运行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因此,基于对我国能源现状和发展约束的理解,我国低碳转型战略应该是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通过清洁能源多元化积极寻找石油替代,保障能源安全。需要通过能源战略调整,推进量到质的转变,选择更为清洁有效的能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