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度审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质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教授说: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是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
城市化发展是国家战略,也是对国际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战略影响的事件。城市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人的共同发展,具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要遵循国际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放在一个合适的、可持续、健康的水平上,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化发展的质量,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解决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保持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发展心态的平和,有效降低城市化发展的社会成本和发展代价。
(二)城市化要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发达的经济大国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并且在继续证明,脱离现代农业,失却繁荣稳定农村的支持,单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充满着极大的危险性、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持续性。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农产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更要积极地稳妥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在我们国家城市化发展中,城市和乡村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的城乡聚落空间也分别承担者不同的功能或职能,城乡空间有差异化发展即是国际社会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内涵之一 。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总体生产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二、三产业发展布局、城市生态功能相融合,全面承担起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的重任,以四大安全保证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城市群要充分发挥在城市化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提升城市的创造功能、服务功能、信息引领功能;提升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人文发展为主的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高城市地区开发建设的成熟程度;提升民生发展水平和市民的幸福指数。加大城市对农村支持、工业对农业反哺的力度,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更高水平上的协同发展。同时发展不同程度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加强轨道、高速路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资源要素、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
(三)实行绿色GDP的发展绩效考核
逐步改革现行的GDP考核方式,将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考核与当地民生问题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安全等联系起来,不断加大本地市民对政府工作和干部绩效考核的话语权。考核干部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发展基础的培育建设;既注重考核经济建设情况,更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同时,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增加对城市安全、地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节能减排指标,以及各类预警机制与突发应急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考核。加强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坚持决策过程的公开性,实施重大事项决策听证制度,加强对决策实施的监控,发现与目标偏离时应及时纠正。
(四)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与工作机制创新
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加强规划对城市群发展的科学指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服务空间布局的作用,持续优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加强周边小城镇城市功能建设,承接大城市的产业和职能转移,提升小城镇品质,在制度安排、政策引导、措施落实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
加强城乡统筹公共财政供给制度研究,按照“独立税种、扩大税源、稳定税基、提高税率、专征专管专用”的思路,将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为城乡维护建设税,探索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与维护的财税制度。
探索改革当前的设市机制,进一步研究县辖市的设置条件和在镇一级实施的县级行政管理模式改革。推进“省直管县”,改革现行的市管县行政管理模式,弱化地级市的直接管权,强化县一级财政的公共财政支配权,支持县域经济特色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推进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拓展投融资渠道。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尊重小城镇发展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注重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实“节能减排”的指标,有效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扩散。
逐步创造条件,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实现有质量的城市化发展。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对中国的城市化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与探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已经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必须更加强调把城市化发展速度与城市化发展质量结合起来。我们愿意与大家共享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到《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工程中来,尽早建立起一整套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指导意义的体系构架,共同为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