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灵秀塘栖 古城新篇
时间:2011-10-09 10:12:25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吕程平 

    《栖溪风土记》中对塘栖有这样一段记载“财货聚集,徽杭大贾视为得之渊薮。开典、囤米、贸丝、开车者,骈臻福辏,望之莫不称财富之地……闹市所在,店铺林立,百货充盈……”有城、有业、有市的生动描述让我们重新领略了塘栖小镇的昨天,而千年水乡正发生的故事更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她的明天。

运河之畔的古镇

    作家丰子恺在他的散文名篇《塘栖》中曾深情地写道:“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穿梭在古镇的历史长卷中,可以领略粉墙黛瓦、曲折廊檐、悠长弄堂和深深庭院之美,可以品玩广济长桥、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师第弄、郭璞古井之雅。今天,距杭州市中心20余公里塘栖镇已经是余杭地区城乡统筹整体规划中的重要节点,在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化的大舞台上演绎着富有水乡特色的瑰丽一幕。

    在进入塘栖镇之前让我们先记住三个时点:

    公元7世纪初,隋朝统治者为了连接南北交通,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开凿永济渠,初步形成北达涿郡,南下杭州的运河体系。而枕水一方的小镇塘栖,因运河而立、因运河而盛。乾隆下江南三住塘栖,名声大振。因此,塘栖尊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

    1907年,即清朝光绪三十三年,余杭第一个电信局在塘栖成立。当时“摇把子”的磁石电话机不经意间将民族近代化的曙光引入了沉寂千年的水乡,几乎可以说余杭现代化城市进程从这里起步。

    2011年, 塘栖镇正式列入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单位,城市化步伐得到了全面的推进。将水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长三角地区大都市建设相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江南佳丽地”成为时代对古镇新的期待。

“山、水、城、人”:全面推进的城市化步伐

    春末夏初,金果遍野,运河古镇好不热闹。2011中国杭州塘栖枇杷节开幕式正在这里举行。这场展现塘栖1400年枇杷栽培史的开幕晚会分“山”、“水”、“城”、“人”四个版块的,正暗合了塘栖镇的小城市建设的主线:塘栖新城将以运河水乡文化为基点,以新兴工业实力为支撑,加速改革与发展实践,领航塘栖驶入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快车道。
    
    城镇化的发展从来是与产业推进相辅相成的。正如塘栖镇党委书记杜永林在2011年塘栖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塘栖企业家应紧紧围绕塘栖小城市试点工作、塘栖新城建设的目标,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为了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塘栖镇通过实施“工业兴镇,工业强镇”战略,扩大招商引资,加大技改投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扶持现代装备制造业、高附加值金属制品业行业,产业结构整体朝着合理化方向转变。为加强工业经济的产业基础,塘栖镇积极实施“工业经济及装备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建有4.9平方公里的机械工业功能区,全镇有规模以上企业195家,规模企业总产值达121.96亿元。以宝鼎重工、国能汽轮、博创机械、德曼汽配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以中强轧辊、金属压延厂、富特带钢、金升金属为代表的金属制品业不断优化;以争光实业、宇龙化工、宝晶生物为代表的化工行业持续提升。特别是装备制造与金属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从2005年底的48家发展到现在的77家,行业占比从50.7%增长到63.9%,产业集聚度得到明显提升,集聚优势开始显现,重点行业带动作用明显。同时,塘栖镇还成立了“塘栖镇品牌工作指导站”,至2010年底,全镇共开发新产品200多只,获得专利100多项,创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市级以上著名商标1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个。

    为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继续保持在全区乡镇中处于前列,2011年塘栖上马了塘栖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和高速互通商贸区块两大项目。位于凌家坝区块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将作为塘栖工业今后发展的高地,主要引进以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科技孵化、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为主,适当配套人才公寓、商业服务设施为辅的综合体。

    在推动第二产业蒸蒸发展的同时,曾经的运河埠头充分利用了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作为承接东部大产业带和西部休闲空间的节点的作用,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借势而为。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郁达夫对山水临平的勾勒,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已经举办了十三年的塘栖枇杷节,每年都会吸引海内外游客几十万人次,仅2011年枇杷节就实现枇杷销售和餐饮收入总额1.18亿元。旅游产业的热度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依托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创意素材,塘栖镇以《枇杷女》剧本和吴昌硕纪念馆为切入点,积极引进产业项目,着力构建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系统。同时利用塘北蚕桑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验点的契机,引导蚕桑文化和现代产业交互相融。

    按照“调整城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发展导向,塘栖镇着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3+1产业体系,其中“3”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观光休闲农业,“1”为文化创意产业。

    由于第三产业的蓬勃生机,塘栖的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呈现了景观农业的特色。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提升,生态型高科技农业等农业形态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以塘栖枇杷、忆江南茶、梅园蜜饯等品牌为龙头,特色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也构成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点。同时,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实施土地整理,优化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水乡特色的小城市建设

    “繁荣运河水乡文化,复兴塘栖千年古镇”,过去近千年,塘栖依托水系的通达,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商埠,而繁荣的延续,又形成独特的人文底蕴。因水而生,因商而长,因文而名。在新的千年如何复兴水乡古镇特有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文建设和谐成长,成为塘栖镇建设绕不开的主题和持久的思考。 

    围绕水乡主题的城市化思考首先体现在塘栖的城市规划中。近年来,塘栖已经先后成功编制《余杭塘栖城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浙江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这些子规划的基础上,“塘栖总体规划”呼之欲出。

    在今年5月17日召开的《塘栖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对接会上,区建设局(规划分局)、塘栖镇党委、政府班子初步决议,明确塘栖总体规划名称为《塘栖城市总体规划》,以塘栖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快推进塘栖由城镇向城市的转变,进一步明确塘栖的发展定位,做好与规划区内既有资源的对接,有效整合与优化塘栖镇域产业功能与用地布局,明确按照“一湖、双城、多轴、多片“的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规划用地布局。

    随着各层次城镇规划的稳步推进,一系列紧扣水乡主题的重大项目悄然重塑着古镇的空间和人文氛围。 塘栖新城的建设中,“运河综保”和“超山综保”是当之无愧的龙头项目。以塘栖古镇保护和恢复为目的的“运河综保”工程(余杭 段),已成功实施水北街、市南街和市新街(三条半弄)等“五街”修复保护工程。随着“一馆一寺二园三址三路五居五做地”项目的重点推进,御碑公园(一期)景观、水南风貌协调区局部建设和水北风情特色街正式开街,千年古镇塘栖“历史街区”已经浮出水面,游人不仅重见乾隆御碑,还可漫步古宅廊檐、穿梭三条半弄,细细品味塘栖古韵。

    与之配合的是超山综合整治与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启动,如今的超山,是自然美、人文美与创意美交融的景观长廊,恰似镶嵌在杭城东北的一颗亮丽明珠,展现“十里香雪海”的风采。

    同时,随着包括丁山湖、超山在内的生态景观资源深度开发,依托杭州、辐射周边,构建集观光、休闲、度假、会展、购物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综合体的图景逐渐展现。

 融入水乡古韵的城市布局

    2010年,塘栖镇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19.6亿元,财政总收入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713元。可以说,产业经济的全面推进为塘栖镇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塘栖因航运交通而兴,道路建设在古镇的城市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1年,围绕年度项目建设的总目标,塘栖镇交通道路建设让人应接不暇:省道完成有机更新、 秋石快速路延伸段、申嘉湖杭高速塘栖段得以提升……一张通畅的畅通的现代交通路网正在纵横延伸。伴随着道路的建设,塘栖新城到临平副城以及杭州主城之间的时空距离将被拉短,更多的杭州市民把小镇作为择居地,同城化趋势日益明显。

    如果说,交通路网建设是很多新城建设中必备项目的话,那么融入了古镇元素的城市布局则彰显了塘栖文化特质。城因水兴,水城塘栖的城市规划中突出了“湖为心、城为秀、山为衬、河为脉、文为魂”为特色,并涵纳了由北塔漾、丁山湖漾和草荡漾等大漾组成湿地湖区。漫步塘栖,沿河景观视廊重组了古镇沿河景观布局、宜人的街道提供给路人交流场所、古色古香的临水楼阁将传统元素融于现代城镇中。

    与此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大力推进。农民多层公寓、酒店综合改造等一大批项目有序推进,交警中队、汽车站、供电所、派出所等民生项目顺利开建。目前,塘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镇现建有二级甲等医院1家、中心卫生院4家;文体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商业网点较齐全,超市经营面积5200平方米;拥有6家金融机构,年存款余额28.55亿元;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处理 等设施完备;有线电视入户率95%以上,宽带入户率48%。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城市的大背景下,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注重历史文化的恢复与传承,还青山绿水于民,还风情古镇于民成为塘栖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指针,从而达到构筑和美家园与和谐社会协同创建的良好格局。

古镇的明天

    流淌千年的运河,虽经沧桑而跃动灵秀;延续千年的古镇,在江浙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历史图景中焕发了新的活力。按照2015年将塘栖镇打造成为功能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繁荣发达、服务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的品质之城的定位,塘栖确立了三年行动目标。

    ——着力人口集聚,城市建设实现大变样。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塘栖城镇面貌的有机更新。三年计划建成区面积新增1.1平方公里,扩大到8.1平方公里,形成便捷畅通、运行安全的市政设施网络,提升新城承载与辐射能力。力争到2013年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6.3万人,比2010年增加22%。

    ——着力产业提升,经济实力实现大增强。着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3+1产业体系,其中“3”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观光休闲农业,“1”为文化创意产业。力争到2013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8亿元,年均增长16.0%;第三产业比重为30%,年均增长20.0%;财政总收入达11.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占92.0%;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90.3%,比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

    ——着力民生普惠,社会事业实现大提升。增加教育、卫生、文体、就业、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形成城乡统筹、结构合理、保障有力、普惠均衡的社会事业网络;建立健全“五大中心”等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高效便民、功能完善、职权清晰的社会管理网络。到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万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1.72缩小到1.66。

    ——着力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实现大改善。实施运河综保和超山综保项目,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注重历史文化的恢复与传承,还青山绿水于民,还风情古镇于民,形成和美家园与和谐社会协同创建的良好格局。完善城市防灾减灾、水质水源大气保护体系,形成整洁、优美、舒适、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着“城市化”的云帆,千年水乡开始了新的征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