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越来越显得意义重大、任务紧迫。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高度自觉和对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谋划。
深刻认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当前,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从国内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多样文化的难度增加。从国际看,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会长期存在。现阶段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切实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的要求,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教育人民,重在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性功能。社会主义文化是亿万群众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人民大众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发挥文化教育人民的作用,就是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风气改善和人际关系和谐,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引导社会,重在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性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引领的发展方向,就是坚定不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文化引导社会的作用,就是要把
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
推动发展,重在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动力性功能。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文化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直接关系民生幸福,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发挥文化推动发展的作用,就是要不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继续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思路和政策举措,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建设应着力实现“三强”目标 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重要要求,其中之一是“注重文化建设”。这为江苏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和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提出通过实施“八项工程”落实“六个注重”,并把“文化更繁荣”作为“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把“文化建设工程”作为“八项工程”之一,努力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
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这是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根本指向。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其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把凝聚力和引领力放在首位,凸显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近年来,江苏文化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用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取得重大进展,对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江苏省文化整合和创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区域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引导和推动功能。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这是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重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翼。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作为基础,没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和知识产权,文化产业的发展就缺乏坚实的基础;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文化事业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近年来,江苏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学艺术创作活跃、生产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加速增长。所有这些既展现了江苏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和文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又展示着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重点。
文化人才队伍强。这是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人是文化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善于创新、全国领先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此,应以文化拔尖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社科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及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途径,努力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德艺双馨、影响广泛的文化大师,一批功底扎实、造诣较高、锐意探索创新的中青年文艺骨干,一批一专多能、业务水平高、活跃在城乡基层的文化宣传普及人才。同时,应多方面关爱人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尊重文化创造成果,形成有利于名家涌现、大师辈出的文化生态和良好环境。
全面兴起新一轮文化建设热潮 站在江苏“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创新政策举措,兴起新一轮文化建设热潮,努力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更加重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作用,把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为党的工作的一条主战线,把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主阵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一支主力军,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把凝神聚力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鼓舞人心,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从我省现阶段实际来看,重中之重是大力推进江苏人的精神建设。既要把过去江苏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好、弘扬好,又要适应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拓展和提升新时期“江苏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开辟“两个率先”新境界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把推动文化改革创新作为激发文化发展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途径。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创新推进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政策,按照“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总要求,对照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全力推动改革从“盆景”走向“百花园”、从“试验田”走向大面积“丰收田”;全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快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不断增强文化的时代性和感召力,不断提升江苏文化的竞争力。
把改善文化民生作为各级政府履行
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职责。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去年江苏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但在25个指标中,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这一项尚有差距,而且达标难度较大。这提示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十二五”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应继续坚持以政府为主体,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开支的比重,同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投入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10分钟体育健身圈”,力争2015年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和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1.2和2平方米以上。
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文化产业具有整合和重组传统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以及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的重要作用,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和支撑。我们要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培育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聚区,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培育一批千亿级行业、百亿级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使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
把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作为锻炼文化队伍、推进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作家、艺术家、理论工作者在“两个率先”实践中挖掘素材、汲取营养、激发灵感,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社会和人民;继续实施《优秀文艺创作项目扶持办法》,促进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团队,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文化艺术形式和流派,在国家级重点奖项评比中力争上游,努力构筑“文化高峰”,进一步提升江苏在全国文化建设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