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京报社论:大北京要留住“小传统”
时间:2011-09-19 10:19:05  来源:新京报 
    刘老根会馆涉嫌破坏晋翼会馆,遭到舆论质疑,有没有完全恢复,公众至今无从得知。而类似晋翼会馆这样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还有不少。《新京报》记者探访了其中的10处,发现有的已被改为餐厅,设有较高的消费门槛;有的原址已不见踪影,迁建建筑也未找到;还有的现址已破败不堪。

  这些现象让人扼腕叹息,难道“大北京”越来越容不下我们的“小传统”了?

  美国人类学家罗德菲尔德曾将文化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两类。其中,“大传统”是指雅文化、精英文化、官方文化,“小传统”是指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以这种分类来看,阳春白雪的“大传统”固然值得崇敬和赞叹,但下里巴人的“小传统”,更能体现出人们生命、生存、生活的经验和智慧、情感和价值,是文化坚实的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北京许多古建筑遗产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有些属于“大传统”的古建筑,尤其是那些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如故宫、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却幸运地被保留下来,并且日益成为北京的象征符号和文化光环。相反,那些属于“小传统”的古建筑,如东城区的乾泰寺、观音阁、关帝庙、湖北会馆等,却远没有“大传统”那么幸运,正面临保护力度不足,甚至被商业挪用损毁的困境。

  作为“小传统”的古建筑一旦全部消失,作为“大传统”的古建筑必将被淹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香港人形象地称之为“石林”——之中,逐渐变成一座座“孤岛”。因为,我们已经对那些属于“小传统”的古建筑,没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和耳濡目染的熏陶。最终的结果是,“新北京”越来越大,却无法与“老北京”进行有效的对接和勾连,变成一个没有历史感、文化感的“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古建筑如何做到“大传统”和“小传统”兼顾?在伦敦,采取了两个策略:一个是保护老城区,建设新城区,使老城区古建筑群得以基本保留下来。一个是对老城区的古建筑,尽可能地采取翻修和保养,延长其寿命,并使之适应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同时,老城区的新建筑,在风格上也大多与古建筑保持一致,没有鹤立鸡群的样式和色调。

  当然,与其说伦敦老城区古建筑保护得比较好,毋宁说其老城区发展是一个长达几百年的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相反,北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伦敦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挤压效应”,不免有些莽撞和疾速,对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建筑风格的保护与传承还存在一些不足。

  正因如此,我们说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尤其是保护那些作为“小传统”的古建筑群落,更显得尤为急迫。市委书记刘淇曾提出,“古都风貌对北京来说不是包袱,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多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要坚决反对‘推平头’的改造模式,坚决改变大拆大建的旧做法,坚持微循环改造”。留住更多“小传统”的古建筑,需要多一些“微循环改造”的思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