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双转移”三年成效明显 为全国破解战略性难题探新路
时间:2011-09-14 15:18:34
来源:人民网
●7000亿资金涌入全省35个产业转移园,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珠三角产业加速升级,人均GDP增速与GDP增速差距缩小●以清远、河源、汕尾等为代表的环珠三角快速增长带迅速隆起
●自2008年起,我省长期以来持续扩大的区域差距逐年缩小
■南方日报记者 邓红辉 谢思佳
2008年5月底,省委、省政府作出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了三年初见成效的奋斗目标。如今,三年时间过去了,我省推进“双转移”工作的成效如何?
“广东推进‘双转移’三年成效明显,完全达到了当初预期的效果”,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三年来,数千亿元资金涌入“双转移”战略的载体——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统计数据表明: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35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数达2800个,总投资额超7000亿元。园内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1953.6亿元、税收108.85亿元,比上年均实现了翻番,比2008年底增长了6倍。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产值1421亿,增长104.3%,再度实现翻番。
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星火燎原,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速崛起。河源是典型的例子。2008年以来,河源积极实施“双转移”战略,建立了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数量居全省首位。2010年全市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总产值508.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3%,成为全市工业的主要支柱。在产业转移园这一新增长极的带动下,2010年河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省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9位提升至第15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9.3%急剧提升至去年的55.2%。
在一大批产业转移园等新兴龙头的带动下,区位优势突出、产业转移园密集的一条距离穗深禅等珠三角核心区100多公里距离内的环珠三角快速增长带迅速隆起。在这个增长带上,清远、河源、汕尾等经济增速新星相继涌现,其中,清远以经济增速全省“六连冠”的骄人成绩书写了从“经济寒极”到“发展热土”的传奇。而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增速排在前列、达到15%以上的清远、肇庆、揭阳、云浮、阳江等5个地市,也均落在这一隆起地带之上。
以环珠三角快速增长带为先锋,东西北地区加快崛起,使得改革开放前30年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之间不断拉大的区域差距迎来了历史性的拐点。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起步时的1978年,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7.5%,30年后的2007年,由于珠三角年均增速明显高于东西北地区,这一比重下降到了 20.3%。此后,在“双转移”等政策的驱动下,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过珠三角地区,我省区域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东西北地区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止跌回升。到2010年,这一比重已经回升到了21.2%,比2007年的最低点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双转移”的有力推进,在促使东西北地区强势崛起的同时,珠三角地区也通过腾笼换鸟迎来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的良机,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升。 2010年,珠三角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关口,表明珠三角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即将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这一年,珠三角企业转出数量最为集中的6个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2009年提高2.2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速与GDP增速的差距不断缩小。
三年披荆斩棘,成效世人瞩目。不久前到我省就“双转移”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深有感触地表示:广东“双转移” 战略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双转移”的战略选择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首先它符合了目前经济全球化规律。其次,它符合产业升级的规律。赵英认为,广东省“双转移”对于我国实践和谐社会和均衡发展,对于我国破解经济增长中的很多难题,在实践上都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自从进入“十一五” 以来,,我国工业面临很多外部发展环境制约,如何使工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如何做好发达地区内部的产业转移,进而推动东部和西部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传统产业中低端环节如何升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何推进?对上述难题,广东“双转移”在不同程度上都作出了宝贵的战略和路径的探讨。其中最有借鉴意义的有四点:第一,广东在推进“双转移”工作中,政府引导与企业行为相结合;第二,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同时实现了升级;第三,广东采用竞争性扶持资金扶持双转移,更加有针对性地使用财政资金;第四,在产业转移中间,各级干部充分考虑到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包括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当地民众、政府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