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阶段转换 多项新举力促突破
时间:2011-09-14 15:17:24
来源:南方日报
在广东持续推进的“双转移”战略中,产业转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三年多里,广东产业转移成效如何?问题何在?下一步还有什么举措?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杨建初。
产业转移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南方日报:请您简要评价一下,目前产业转移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杨建初:我认为目前产业转移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较好地完成了“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句话:区域经济更协调,结构调整更优化,发展方式渐转变,人民群众得实惠。
南方日报:能否举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杨建初:这样的事例很多,就拿对我省欠发达地区来看,产业转移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尤其明显。比如电白县借助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海产品加工业,带动了全县乃至茂名市罗非鱼养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养殖户的增产增收致富;韶关的南雄市,自从设立以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产业转移园以来,一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精细化工企业青睐的投资热土;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着力打造富民工业园,引导河源市贫困村筹资在园内兴建出租厂房,已累计分红2500多万元,解决了村集体年经济收入长期不足3万元的问题。
南方日报:您刚说的是欠发达地区,那么珠三角地区是否能够在“双转移”中得到实惠?
杨建初:珠三角这几年产业转出、“腾笼换鸟”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推动了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同时也使珠三角人居环境持续得到改善。比如佛山南庄镇,曾经一度是陶瓷产业的污染重镇,近几年转移关停了全镇75家陶瓷企业中的62家,保留下来的13家企业全部实现清洁生产,一举摘掉了污染帽子,成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镇。但它的陶瓷业并没有因此消亡,而通过迅速发展形成了研发、设计、会展、物流、信息等总部经济形态。这种环境脱胎换骨式的改善,使南庄成为了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热土,目前已有投资过1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LED等项目准备落户。
四大问题亟待解决
南方日报:产业转移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杨建初:一是产业转移园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和低水平利用同时存在。用地指标紧缺已成为制约园区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数园区出现了项目等土地的状况;而另一方面,园区已开发土地的利用管理仍较为粗放,我省目前园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平均分别为166.74万元/亩和97.17万元工业增加值/亩,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融资难问题仍未缓解。尽管省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但在货币政策收紧的大环境下,园区和企业融资难问题愈加凸显,省财政相关扶持资金放大使用效应受限,园区建设资金缺口仍比较大,使得园内基础设施如环保等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三是入园项目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投资大、带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入园项目还不多;部分园区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集群发展不快;园内产业上下游配套不足和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招商引资的质量和进度。四是区域合作机制仍需进一步理顺和落实。
珠三角共建方的主体责任意识仍不强,合作共建的主观能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同时也存在推动产业转出办法不多、导向性不强、利益协调困难等问题,影响了“腾笼换鸟”的进度和跨区域产业合作的深入推进。
集中资源优先扶持
南方日报:下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工作的思路是什么?
杨建初:下一步,我们要以全面实现双转移“五年大见成效”为总目标,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及汪洋书记在韶关考察和在省政协产业转移专题协商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认真落实胡总书记“四个新”、“四个进一步”和省委省政府优先扶持“三重”发展的工作要求,真抓实干,加大力度,努力推动产业转移工作实现新突破。一要集中资源优先扶持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二要坚持用城镇化理念推进转移园区建设。三要深入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新机制。四要进一步加大对珠三角企业转移的引导力度。五要坚持“大转移”和“小转移”一起抓。六要严把产业准入关。
南方日报:据了解,集中资源优先扶持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是我省“十二五”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思路。请问什么叫集中资源优先扶持?
杨建初:省政府已经出台《关于优先扶持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集中有限资源,从项目布局、土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环境资源、人力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保障扶持“三重”发展,力争产业转移工作率先在“三重”取得新突破。
南方日报:为什么坚持用城镇化理念推进转移园区建设?
杨建初: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相互促进的两股力量。简单讲,工业化让企业进得来,而城市化让企业留得住。放眼国际国内,美国硅谷之所以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就在其优良业态和城市功能的结合。据有关调查显示,落户硅谷企业中的70%的公司,都是因为那里的“气候和生活设施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之所以成功跻身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也是得益于遵循城市化理念科学超前规划发展园区,在创建之初就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园方针,同步规划工业区、住宅区以及休闲娱乐区,使园区的发展具有前瞻性、长远性。还有苏州工业园,它能够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主要经验就是其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城市化的理念,按照产业发展、生活配套、服务完备的方向,努力把产业转移园建设成为宜工、宜商、宜居、宜创业、宜创新的乐土,使园区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南方日报: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是我省推动“双转移”的重要探索成果?
杨建初:是的,所以我们要深入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新机制。从实践来看,要增强珠三角共建的积极性,就必须按照既给压力、又给动力的思路,强化珠三角地区政府的共建责任,认真实施好“省级产业园升降级制度”,对搞得好的园区加大用地、资金等支持,对搞得不好的园区实行“摘牌”。同时,贯彻落实好“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共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推动各地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模式,推广深圳-汕尾、顺德-英德模式,形成利益共享机制。还要推行园区管理主体与开发主体相分离,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探索解决园区经营主体虚化、管理行为短期化的问题。
南方日报:如何进一步加大对珠三角企业转移的引导力度?
杨建初: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我们要善于运用“胡萝卜+大棒”政策,全面落实省政府在园区收费、用地、用电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着力打造好产业承接平台,切实降低企业转移和经营的成本,增强企业转移入园的动力。同时,推动珠三角政府抓紧出台分行业相关标准,适当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引导一批企业加快向东西北地区转移。
南方日报:什么叫“大转移”和“小转移”一起抓?
杨建初:在东西北地区打造产业转移工业园,既是承接来自珠三角乃至国内外产业“大转移”的需要,也是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城区结构优化、承接来自城区传统产业“小转移”的需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今年部署举办的三场大规模招商引资活动的机遇,加快引进一批规模大、带动作用突出的大项目,让这样的项目和企业成为园区发展的“发动机”,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关联企业进园,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城区传统产业向园区转移,加快这些地区工业进园、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步伐,推动园区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南方日报:如何防止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是社会普遍关心、也是我省推进产业转移工作中必须切实回答好的突出问题?
杨建初:所以我们要严把产业准入关。我们必须按照中医“治未病”的思路,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当前关键是各个园区要积极制订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产出率、企业项目技术装备水平、能耗水平、环保标准等准入门槛。达不到标准的,坚决禁止进入,达到标准的,积极引进大力发展,促进产业在转移中实现转型升级。同时,要坚持一园一主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园区的产业集聚、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把园区建设成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互促共进的新型工业化典范,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绿色崛起的突出力量。
哪五大共建模式?
链接
■
模式1:扶持共建模式
扶持共建模式是当今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大多采用的一种模式。
记者了解到,该模式是由珠三角以帮扶的形式提供部分开发建设的资金并参与园区管理和招商引资工作。
但主要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管理服务是由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完成的,而欠发达地区能够获得主要的收益。
“这类模式是目前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主流模式,它有效弥补了欠发达地区开发建设能力的不足,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转移工业园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广东省经信委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
模式2:合作共建模式
合作共建模式是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制定、资金投入、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双方依据合作协议明确分工,权责对等,利益共享。
以深圳和汕尾特别合作区为例,开发由深圳方主导,而基本的保障权、服务权由汕尾方主导掌握,实现两城市、园区、县
(区)
招商引资和利益协调的共同体。英德和顺德共建的产业特别合作区也是如此,顺德区与英德市签订区域经济合作协议,顺德区政府负责开发、管理,其税收和GDP数据等由双方共享。
这种模式是一种更加强调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互利共赢的“双主体”园区建设模式。汪洋书记在对两地调研时对这种模式给予其高度评价并特别要求把深汕特别合作区列入省级发展战略来规划推进。
模式3:托管建设模式
托管建设模式是将园区规划开发、运营管理等在一定期限内委托给具有资金、产业、管理或资讯等优势的受托方运作,双方通过托管协议约定各自权利义务,分享收益。
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是这一模式的代表之一。“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合作方比较优势,在资源投入、招商引资、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使园区在较高起点快速开发,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广东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模式4:股份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模式是指粤东西北或珠三角地区一方独自出资或合作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公司,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按照股本比例分享收益。
这一种探索企业化运作和管理的园区建设发展模式。目前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正是这种模式的先行者,中山火炬集团下属5个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中阳联合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主导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
广东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引入园区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才是保障园区规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也是未来园区建设和管理所倡导的方式之一”。
模式5:产业招商模式
产业招商模式是粤东西北地区委托第三方开展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招商引资工作,双方签订招商协议,受托方按照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及招商要求开展招商工作,并按照协议享受招商奖励等利益。
目前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在探索这种产业合作方式,在园区内划出一定范围,由顺德方推动引导顺德企业入园,双方分享招商收益。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也计划在园内与深圳合作方共同推进家具产业基地的招商引资工作。
产业转移工业园在三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五种共建模式。
共建模式是区域合作有效模式
近年来,广东在探索区域合作上又有了新的成果。在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方面,我省探索出了扶持共建模式、合作共建模式、托管建设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产业招商模式五种。在广东省面临区域发展不协调,转型升级阻碍重重之际,产业转移园区共建模式成为区域合作的一个有效路径。
[成效一]
促进了区域产业对接
“腾笼换鸟“是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形象的比喻。然而,珠三角地区受制于没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端产业发展受阻。
共建模式的实施让珠三角产业链获得了延伸,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相互配套和一体化格局得以形成。
近年来闻名的“强华”模式就是产业对接的典型。广州和梅州通过合作共建转移工业园,利用梅州本地产业基础和广州的市场、资金、管理等优势。
“产业互补对接的效果非常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的发电机、起动机生产线为广汽集团实现了低成本的扩张,更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广东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成效二]
带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缺资金、缺项目、缺载体、缺管理服务经验这“四缺”一直是困扰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瓶颈。共建模式的实施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省3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内企业全年实现产值1421亿元、税收61.3亿元,同比增长104.27%和44.82%。全省35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数(含意向)2988个,投资额7030亿元,同比增长35.8%和47%,其中已签订正式投资协议项目2444个,协议投资额5594.8亿元,同比增长32.9%和51.4%;在建及建成项目2021个,投资额约3316.5亿元,同比增长37.2%和47.5%,其中建成项目1448个,投资额约155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5.5%和59.1%。目前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吸纳劳动力就业达52.4万人。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共建模式为粤东西北带来了资金和项目,随之而来的就业和税收更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的重要助推器。
[成效三]
加速了欠发达地区发展方式转变
与以往只开发不规划、边开发边规划的落后模式相比,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更加突出了一个“好”字。
“究其原因,就在于园区实行先规划后开发,规划编制充分吸收珠三角地区先进园区的发展经验,推动实现了工业园区、集聚集约发展,避免了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广东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正是因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的初衷在于转型升级,所以工业园的建设也必然为欠发达地区吹去一片“绿风”。据统计,2009年园区新增单位GDP消耗新增建设用地均明显低于所在地级市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也远低于所在地级市平均水平。
[成效四]
打造了一个综合性平台
合作的又岂只是经济。
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区域的产业对接,更是逐步成为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平台。
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就介绍说,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带动了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关方面的对接与合作。据了解,诸如广州和梅州、东莞和韶关等就利用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形式深化了以往扶贫和对口帮扶的“友好伙伴”合作关系。
欠发达地区也为珠三角地区提供了培养干部的大平台。每年珠三角地区都要派干部到园区挂职锻炼,重新体验创业期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