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市的商业网点格局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王府井、前门、西单为代表的三个重点的市级商业中心。传统老北京的商业网点布局划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以及社区商业中心。第二阶段大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北京的商业网点布局出现了“东拉西扯”的变化。东边有赛特、贵友、国贸,西边有百盛、长安、城乡、翠微。第三阶段是以北京传统的内环二环路以及地铁为核心的环状节点逐渐诞生发展起来的商圈。第四阶段,伴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扩大,多中心、多极点的商业布局开始显现。
在对北京的商业网点布局进行多年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北京城区商业的发展与北京内外城的城市格局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今天的北京城已经和老北京城相距甚远,老城门也所剩无几,但我们不难发现北京的交通、商务,乃至于商业的发展,依然以老北京的城门为重要节点,从而产生典型的城门商业的特征。
老北京的城门是内九、外七、皇城四,一共有二十个城门。就连王府井、西单、前门这样传统的商业中心也都和东华门、西安门、正阳门紧密相关。崇文门是老北京传统的内九门之一。2008年,崇外商圈的概念正式提出,并显示出以下五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是区位优越。崇文门是内九门之一,崇外商圈应该属于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商圈。在北京历史上所形成的商业北重南轻的格局中,崇外商圈是位于北京南部的北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二是交通便利。崇外商圈已经成为典型的交通枢纽型的商业中心——南北东西交通主干线交汇、两条地铁线路交汇、50多条公交线路汇集以及临近北京火车站等等,都是崇外商圈在地上、地下、内部、外部、火车、地铁、公交这样一个复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崇外商圈交通的便利性在北京各大商圈中是唯一的。
三是商气浓厚。崇文门花市是老北京传统的区域型商业中心。也是崇雍商业带的起点,历史上拥有许多在北京享有盛名的企业,像同仁堂、马克西姆餐厅、红桥市场、崇文门菜市场、便宜坊烤鸭店,在花市有一个专门卖中小学生课本的新华书店。可以说,崇外有历史,有商魂,有商气。
四是业态合理。经过多年的规划、改造、培育和发展,崇外商圈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功能的商业布局,以国瑞购物中心为代表的购物中心业态,以新世界为代表的百货商店业态,以搜秀城为代表的市场业态,加上众多的商务楼宇、高端住宅,以及正在进行改造的项目,崇外商圈已经成为一个宜居、宜商、宜娱的复合时尚商圈。
五是文旅依托。崇外商圈临近天坛。天坛是中国旅游文化的象征。在崇外商圈也拥有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崇外商圈未来的商、旅、文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今天的崇外商圈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成熟商圈和财富商圈。
目前,在我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比较大的弊端就是对一个城市赋予了太多的功能。这就像小学生的书包一样越来越沉重。商业中心也是一样。我认为崇外商圈应该努力打造特色商业街、特色商业中心和特色商圈,这样做似乎更科学一些。比如,王府井在突出品牌,乃至于国际化的品牌;而前门是在突出文化,西单则在突出时尚,那么,崇外商圈是否也应该找准自身鲜明的定位?对崇外商圈未来的发展,我想提出几条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崇外商圈要努力打造“工”字形和“非”字形结合的街区布局。工字形就是崇外大街和前三门大街、两广大街相交处的商业延伸。有相当的客流是来自于前三门的沿线。目前在崇外大街,北热南冷的现状还是客观存在的。“非”字形,崇外大街是一条交通主干线,道路比较广阔,中间有长长的护栏,崇外大街东西两侧的互动、地上地下的互动,包括大街和特色小街的互动,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使崇外商圈既能够截留北京东南部的客流,满足他们的消费,也能够尽可能地扩大辐射半径。
第二,加强商、旅、文的融合发展。像国瑞购物中心、新世界、搜秀这样一些新兴业态,要和传统的同仁堂、天坛这些资源融合起来发展,形成一条非常清晰的商、旅、文的发展线路。
第三,注重一老一少一小的协调发展。“一老”主要是指老字号的传承。“一少”主要是指要发扬青春的时尚。“一小”是指努力打造崇外商圈内的小街、小店,使整个崇外商圈的生态更加完备,业态结构更加丰富合理。
第四,优化消费人群,提高消费水平。坦率地讲,崇外商圈不缺人气、不缺商气,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崇外商圈的消费水平,应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