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很快,每年有一千多万人进入城市,城市不断地膨胀。新城市要建设,旧城要改造。我们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如何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无论是中国的专家,还是国外的专家,大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当代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理念、新的潮流,归纳起来为“四潮”,即:新城市主义、田园城市、紧凑集约、绿色环保。
所谓新城市主义,就是我们在进行新城建设当中,如何把新城市建设好。二次大战以后,许多国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建设了很多新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经验,汲取了许多教训。中国在实践新城市主义方面是有经验和教训的。最大的问题,我们往往把城和市割裂了。比如开发区只搞产业,居住区只有居住功能。这样就造成开发区白天有人晚上没人,住宅区则是白天没人晚上有人。新城市主义强调在开发每一座城市的时候,把城和市结合起来,既解决居住问题,也解决就业问题。另外还要发展商业、教育、医疗,而不是简单地建“城”或者“市”。这样的组织才是完美的结合。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要按照田园城市的模式建设。把郊外的空气、阳光、绿化、鸟类引进来,建设成田园城市,让人们既享受城市的繁荣,又享受到郊外的生态。
追求紧凑集约是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占用很多土地,要建很多基础设施。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如何将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提出了紧凑的问题。美国是典型的城市扩张,是不紧凑的,欧洲国家都是以紧凑著称,在很小的空间中住了很多人,很紧凑,节约了用地、能源和人们的时间。所以紧凑、集约也是当代城市建设的潮流。
第四个潮流是绿色环保。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持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环保。从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从建筑物、社区的规划、城市的布局等等方面来达到紧凑环保,这与全世界提出的低碳技术相联系。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做得紧凑,还做到了绿色。
目前在大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乱“摊大饼”。这种做法使得城市建设既不紧凑,布局又不合理。我认为,要变“摊大饼”为“做馅饼”。每个城市都有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相当于“馅饼”。城市当中的每一个综合体、若干个副中心都是“馅饼”。每个“馅饼”的各种“馅儿”不一样,各有特色。
另外,我认为,要做好一个城市的副中心,要经营建设好,应该注意四态。第一是业态。这个中心是各种业态的综合,是全方位的,但是以商业、商务为主导的,是各具特色的“大馅饼”。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微型城市,是资产、资本和资金的融合。每个副中心之间的业态要有共性,也要有特殊性与差异化。另外还要有休闲、商务、居住的功能。并且一个副中心的业态特征一定是“三高”——高度整合、高额投资和取得高效益。
第二是形态。作为一个城市的副中心,必须有亮丽的建筑和外形,是由建筑形态加上空间形态组合在一起的。在大城市要有高层建筑,甚至还要有高度养眼的建筑。比如说CBD的国贸,王府井的东方广场。在崇外,就有国瑞、新世界等。这些建筑很有风格,很养眼。如果没有这样很好的建筑外形,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是动态。作为一个副中心,特别是商圈,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它的对外交通、对内交通一定要顺畅。人流、车流、地上、地下、天桥等交通要安排有序,内外交通通达,人流、车流合理。
第四是生态。在副中心当中,人与自然要和谐。在建设房屋的过程中,一定要引进绿色建筑的理念。将各种业态组合在一起,形成互动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业态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这包括人文生态、商业生态、自然生态,一般我们看到的副中心都有主题公园,让人们在副中心当中能够有透气的机会,形成好的自然生态,这就是田园城市在副中心应该体现的。形态是城市的亮丽名片,业态是城市GDP的发动机,动态是丰富空间的互动互联,生态是人和自然在城市中的和谐相处。
总之,要开发好一个城市的副中心,经营好一个城市的副中心,不能光靠开发商的努力,应该是开发商和城市经营的高度结合,它的最高境界是解决开发与经营相结合。今天的开发是为了经营,从经营的角度指导开发,把开发和经营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副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取得良好效益,真正发挥城市副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