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有诸多不满,认为目前不少教学内容和方式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于是,有些家长用行动表达不满: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学堂。教学阶段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9月5日《中国青年报》)
“在家上学”到底是不是好事情,现在实在说不清楚。表面看来,这是对公立学校的一种挑战,姿态绝决,包裹着太多的教育希望。冷静下来想想,这样选择何尝不是太过悲情。毕竟,对现行教育制度与教育模式的彻底不认同,是必须为之付出现实代价的。
道理最简单不过,公立学校教育模式得到体制认同,更容易与高等教育招生接轨、获得相关文凭。“在家上学”则是另类选择,它注定要经受太多的现实考验,最终也很可能让孩子支付出相关代价,影响到其人生发展。
“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让孩子拥有怎样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会让孩子拥有怎样的未来。没有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今天,家长也都拼命让孩子往办学软硬件都好的公立学校里挤。
问题是,依附着陈旧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始终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陷阱。公立学校教育太过功利化,很难传递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输送给学生的文化与价值也偏保守。这一切,都让一些懂得先进教育理念的家长觉得不堪忍受,不愿自己孩子再被陈旧体制捆绑,从而选择“在家上学”来寻求突破。
事实也证明,“在家上学”可以给孩子传送到在公立学校得不到的文化与价值。只不过,就算“在家上学”有更多的教育理性,是更加符合科学发展,但由于是在与一种强大的制度体系博弈,自然也就难免代价沉重。不论如何,孩子都是无辜的。我们不愿意看到,“在家上学”的孩子,最后得不到制度呵护而陷于艰难。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更应从“在家上学”的无奈选择中,看到当前公立学校教育已经带着一种强大的痛感。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当前,必须对公立学校教育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等痼疾进行彻底疗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