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主题演讲中提出,“在我国大城市不断膨胀纷纷换上‘大城市病’、小城镇仍然像个‘大村庄’的现状下,要改变城市和城市体系不合理的发展,就要重视并且迅速发展中小城市。”
他阐释说,由于城市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不是仅仅来这里探亲访友,更主要的是要在城市工作,所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也正是因为有了工业化,有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村的劳动力才会来到城市。
在我国目前660多座城市中,从规模看,既有百万人的大城市,也有几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和几万人口的小城市,还有就是小城镇,“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它不在城市之列,但又是城市的一部分”。从数量看,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超过100个,出现了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已经突破了两千万人口。这使得很多大城市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突出,出行成本高。
他指出,尽管这样,产业仍然是向大城市集聚,这也就是大城市不断膨胀的一个根源、一个动因。也就是说,我们的资源涌向了大城市。这也让很多大城市患上了“大城市病”。对比19000多个小城镇,他认为基础设施的薄弱、产业集聚的不充分导致很多小城镇仍然是一个“大村庄”。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思路应该更换一下。中小城市应该说作为一个新视野,应该受到重视。”他的理由是,第一,中小城市要素成本相对于大城市较低,这使得产品更有竞争力。由于要素成本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投资者、企业家会重视这一点,各个产业的转移也是必然的。在城市群里,产业的转移应该是大城市向中等城市转移,中等城市向小城市转移,这是在一个区域内的必然选择。随着产业的转移,中小城市会加快发展。
第二,中小城市从城市空间结构来讲比较合理。大城市出行成本较高,这是对生命的浪费。中小城市一般几十万人,不超过一百万人,有功能区的分工,比如有工业区、生活区、居住区,但是相距都很近。
第三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实际上是在城市之间实现分工。过去我们的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市间的距离都很远,城市内部少有分工,城市之间的分工就更少了。在如今城市群发展的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并且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是有高速公路的联系,这使得城市之间的分工有了可能,所以城市规模不需要很大,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在城市之间就可能建立起来。这将给中小城市带来一个大发展的机遇。
肖金成还直陈,正是由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分工还没有实现,大城市的成本没有体现出来,才导致大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很大。他说,如果按照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大城市的“级差地租”体现在生产成本上,很多低附加值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从大城市挤出去,挤到中小城市去。
他呼吁,中小城市的发展需要动力,这个动力除了要素成本之外,也需要政策的配合,未来在宏观政策上要有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的政策措施。